有人說,4G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5G會改變社會。那么已經在路上的5G,究竟會給社會帶來哪些實質性改變?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移動通信的發展從1G到4G都是面向個人的通信,但5G不僅帶來更寬的帶寬、更高的速率,5G更大的發展在于它所定位的應用場景、產業應用和大量未知的應用創新。
對于5G的應用場景,鄔賀銓指出,主要定位于以下兩類:
一是低時延、高可靠。主要面向的應用目標是高鐵,未來要保證500公里時速下流暢的通信。另外是實現車聯網,將來利用5G幫助我們避免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此外,現在比較時髦的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不僅依賴于高帶寬,還要延時少,未來AR、VR蘊藏巨大的產業應用。
二是低功耗、大連接。5G的目標是一平方公里支撐100萬個傳感器,物聯網節點能聯到網上,這是非常高密度的大連接。在節點上,之所以要面向物聯網,這是為了適應現在提出的工業4.0、產業互聯網、智慧城市,這些都需要大規模的傳感器。而現在的物聯網一般都是碎片化的,未來智慧城市需要實現大片連接,5G可以支撐起這類連接。
“這些是5G設計的應用場景、目標,當然在產業的應用,消費者之外的應用也未必等到5G才開始。”鄔賀銓說,現在國家在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也是想辦法把4G應用到產業上。現在電子商務的移動化已經很明顯,一些大平臺的訂單超過八成都是移動終端發起的,將來隨著5G時代移動終端能力更強、帶寬更強,終端會連到云上,它能做的事情會更多。
鄔賀銓認為,未來5G更重要的應用,應該是產業上的應用,這也是未來運營商的一大業務增長點。
在3G時代,沒人會想到微信會在4G時代被如此廣泛的下載使用。同理,在5G時代將會誕生哪些超級應用也是未知的。在鄔賀銓看來,很多應用不是在產品開發之前就想好的,很多應用是產品開發之后才會出現,“所以我想只要有了這個(5G)能力,廣大的用戶會產生更多的應用創新”。
鄔賀銓展望說,未來移動通信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幫助緩解交通擁堵,通過大數據技術融合制作實時動態的交通流量圖,方便駕駛員和普通人出行。此外,未來移動通信甚至可以幫助大家實時查看身邊PM2.5的狀況,實現手機取代PM2.5測試器。
面對5G帶來的“泛在化”挑戰,鄔賀銓說,5G不僅要適應人的通信,還要適應物聯網,物聯網是低速率、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這與人的終端不一樣,怎么把不同的終端需求能夠結合在一起,這是面臨的一大挑戰。所以在產品開發的時候,不能僅僅追求某個單一指標,必須兼顧功耗、成本、可靠性等多個指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