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近日撰文稱,曾經的科技市場有自己的玩法,那就是通過占有獨一無二的資源來獲取強大的議價能力。不過,現在新趨勢正在逐漸瓦解這一傳統玩法,公司向平臺化發展并與人才、技術和信息生態無縫銜接才是新的成功之道。
2001年,微軟當時的CEO鮑爾默曾向開源社區開炮,他把Linux系統比作癌癥,認為那些使用開源資源的人本質上都是微軟業務的大威脅,他甚至力勸政府不要對開源項目提供支持。
從微軟的角度來看,鮑爾默的擔心不無理由,畢竟微軟的繁盛依靠的就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過,十年之后事情卻發生了大反轉,微軟自己主動開源了Kinect,而當時這款產品是微軟的當家花旦。最近,該公司新任CEO納德拉更是反其道而行,公開表達了微軟對Linux深沉的愛。
這一轉變雖然角度巨大,但卻符合整個科技行業的新趨勢。其原因很簡單:在一個互聯的世界中,開放終將擊敗封閉,而且沒有人能憑一己之力負重前行。因此,當下的科技公司都必須逐漸轉型為平臺公司,并搭建屬于自己的生態系統,以便保持與人才、技術和信息的緊密型。
人才生態
上世紀90年代末,麥肯錫開始關注人才的作用,它們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作用甚至大于正確的戰略和技術,而如何招聘并留住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成了公司的必修課程。
不過,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分階段發展。不久之前,那些能搞定HTML、Flash和PHP的程序員還是公司的最愛,但現在Python和Ruby才是檢驗程序員的黃金標準。而那些擅長iOS和SharePoint的人才,則是某一階段的香餑餑。
以上原因讓人才平臺變得越發炙手可熱。舉例來說,在Upwork上,科技公司能找到各種專業人才,他們從網頁設計到市場營銷無所不能。而在Toptal上,則聚集了一群業內最頂尖的開發者。
此外,開源社區也成了公司搜尋人才的好去處。舉例來說,谷歌開源TensorFlow時,搜索巨人的一位高官就表示此舉能讓谷歌拉近與全世界人才的距離。
技術生態
此前,如果你想用到某項技術,必須首先找到承載該技術的平臺。即使你不缺錢,也不能買來IBM的大型主機就用,你還需要該公司出品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等。微軟在PC業界有著無人可比的統治權,它決定了你到底能接觸到何種技術。在企業級市場,甲骨文和SAP則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它們控制著完整的數據庫生態。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就拿Mendix公司來說,它們搭建了一個全新平臺,在這里,你可以從任何地方拉來資源(如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IBM Bluemix)推動公司的數字化轉型。該平臺界面簡單易用,部門經理只需與技術人員合作,就能打造自己的應用。
這樣一來,如果你想打造一款能通過語音控制工廠機器的應用,只需從亞馬遜的物聯網平臺借來傳感器,從微軟那里學會語音識別并靠IBM的Watson電腦做決定就行。
如果將時間倒回十年前,即使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也無法完成這樣復雜的工作,因為其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不過,現在這一切不再困難,即使沒有技術積累的公司也能參與其中。
信息生態
在美國電商界,亞馬遜時當之無愧的巨無霸。去年,美國網絡銷售60%的增長量都被它們拿走了。亞馬遜能有今天的地位可不是靠低價,相反,其手中掌握的數據才是真金白銀,因為這些數據能讓它們知道消費者想要什么。
不過,現在名為BloomReach的平臺則給傳統零售商提供了反擊的機會,它們可以為客戶提供那些此前根本無法接觸到的數據,方便零售商讀懂用戶的心思。
通過BloomReach,零售商甚至能提前準確獲知用戶最愛的商品品牌、顏色和造型等信息。
網絡經濟時代的競爭
此前,一家公司想獲得競爭優勢必須不斷優化自己的價值鏈,有了獨有的資源公司才能提高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這樣公司就能進入良性循環。
不過,現在你手上控制資源的多少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與人才、技術和信息生態無縫結合。事實上,你的公司不再是簡單的有形和無形資產,你必須將它當成平臺來看待。
現有趨勢顯示,科技界的話語權已經從公司轉向了平臺,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競爭中采取不同思路。
因此,與其還按老套路每天想著市場占有率,不如想想那些市場上還未解決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資源。公司的競爭力不再簡單靠效率來體現,與各大生態系統的有效連接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