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asyStack創始人兼CEO 陳喜倫
《北京折疊》,一部中短篇中國科幻小說8月底獲得了雨果獎。而“折疊”這個概念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用在創業的世界里也同樣準確。
作為中國創業大軍的一員,2014年我離開IBM創建了開源云企業EasyStack。兩年多的時間,我們一直在思考,如果說中國創業成功率不足1%,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一家企業的脫穎而出?
一,2B與2C創業同樣殘酷
去年被稱作中國的企業服務元年。
從SaaS到IaaS,云計算在企業級服務中最先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但這也意味著,它們會率先遭遇市場洗牌。云創業企業中的大多數處于A輪、B輪的早期融資階段,還沒有經歷所謂“C輪死”的關卡。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定會出現新一輪的洗牌。
由于消費級市場“贏者通吃”的效應,一個領域中2C創業企業只可能存活1-2家;那么,在行業割據的企業級市場,2B創業企業的未來是否有所不同?
很遺憾,答案依舊殘酷——同樣只有1-2家。
以開源云計算的事實標準OpenStack市場為例,這個市場從紅帽到IBM、從英特爾到HPE,各路巨頭爭相涌入。這也導致了美國OpenStack 創業洗牌從2014年下半年集中爆發:思科收購 Piston,IBM 收購 BlueBox,EMC收購 Cloudscaling,紅帽收購eNovance……只有Mirantis一家創業企業在洗牌中迅速壯大。
回到老問題,為什么壁壘明顯的2B市場和門檻較低的2C市場,留給創業公司的成功名額同樣有限?
雖然企業級市場沒有贏者通吃的效應,但卻是巨頭常年把控的市場。巨頭對新技術新市場的策略通常是戰略投資甚至直接收購,這是市場套路,更是穩妥轉型的方式。而在中國市場,大量主板上市的傳統企業都在謀求新的概念,這或許又多了一種“中國特色”的洗牌方式。
因此,在創業企業的退出方式上,2B和2C差異明顯:前者由于存在一定的技術與客戶門檻,多以轉型、兼并、收購的方式離場,VC仍然可以體面退出;后者則因資金鏈斷裂,多以轟然倒地的方式消失,VC也就一同交了學費。
雖然在不夠明朗的洗牌前夜,創業企業貌似拿到投資的時間相近,人員規模相似,主攻方向雷同,但那只是——
以為創業平等,其實早已“折疊”。
二,商業基因早已“折疊”
正如互聯網時代過渡到互聯網+時代,云計算經過10年的發展,已經從公有云的小時代過渡到企業云的大時代。大時代意味著真正與主流市場融合,才會出現更大的經濟規模、更高的社會價值,這是技術創新的力量,更是創新經濟的本質。
如果說公有云的崛起,在于滿足了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相近的需求,那么從企業云角度看,互聯網只是行業之一,兩者大相徑庭,
1,行業割據,需求差異
2,規模不等,生態復雜
3,玩法各異,渠道不同
對于企業云市場的玩家,歸根結底一句話:如果2C市場看重的是互聯網基因,那么2B市場要考察的則是企業級基因。兩種基因的本質區別在于:
前者構成是營銷+技術;后者構成則是行業+技術。
公有云和企業云是完全是不同的話語體系,有太多的坑要踩,有太多的岔路要走,有太多的十字路口要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如今在SaaS領域,具備行業經驗的創始人逐漸被VC看好;從外企出來創業的企業級人才,開始受到大時代的青睞。
應該說,創業團隊是否具有企業級基因是企業云市場“折疊”關鍵,這個市場大致“折疊”為三個部分:
1,巨頭中的企業云團隊
2,具備企業級基因的創業企業
3,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創業企業
綜上判斷,今年年底的中國企業云市場也將再現美國2年前的洗牌過程。那么,哪些特質的企業可以脫穎而出也就不言而喻。
三,商業模式早已“折疊”
在2B市場,沒有企業級基因就不可能把握準確的商業模式。
以發展如火如荼的開源企業云事實標準OpenStack市場為例,它可以映射整個企業級市場商業模式的秘密。
20多年來,開源商業模式似乎就是以紅帽Linux為代表的社區版+服務,近年來由于Mirantis在OpenStack上的成功,又出現了產品+項目的商業模式。前者中國企業用戶中并不適應,后者又會被質疑復用成本過高。
到底OpenStack應該采用哪種商業模式?
Linux時代,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個服務器,愿意付費的多是超大型客戶,而他們購買的服務更像是“商業保險”,單位利潤不高。
OpenStack時代,企業云面對的則是中大型企業以及行業云市場,云平臺意味著運營、運維和不斷的升級改進將是常態。也就是說,同是開源,但OpenStack比Linux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明顯的例子就是紅帽,它正是在拓展了OpenStack產品線之后,迅速進入了20億美元營收俱樂部。
因此,云計算將改寫開源商業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OpenStack企業應該對用戶金子塔模型有準確的把握:
EasySatck看重的是金字塔尖無需用戶教育的大型企業,隨著它們對于企業云需求的擴展還可升級為行業云。EasyStack同時也關注金字塔底端具備虛擬化+需求的廣泛企業,但金字塔的中間層級——中型企業,我們的態度是等待其成長成熟。
這一商業模式恐怕與很多企業相反:
它們最先獲得的客戶正是金字塔的中間層級,環境復雜,定制化過多,仿佛OpenStack商業模式又陷入了傳統項目制的泥沼。
這種差異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創業企業的“折疊”跡象:
獲取金字塔頂級的優質大型客戶,需要和巨頭面對面巷戰,也需要有“萬物生長”的完整生態體系;關注金字塔底層需求單一的中小型企業,則需要有地區覆蓋能力和強大的渠道系統。如今,EasyStack已為中國電信、國家電網、順豐速運、郵儲銀行、農信銀、聯想集團、清華大學、TCL等超過100家企業級客戶提供OpenStack云產品和服務。
所以對于企業級創新市場,彎道超車不等于避開了與巨頭的正面競爭,而在于可以和巨頭平等的競爭。因此,中國2B創業企業下一輪洗牌的分水嶺就在于,誰將率先擁有獲得大企業客戶的能力。
四,技術思維早已“折疊”
技術是個難以描述的話題,但技術思維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入手。
“一家OpenStack企業為什么會加入Linux基金會?”在8月25日,EasyStack成為Linux25年來基金會首個中國開源云企業會員之后,許多朋友這樣問我。
“OpenStack這種開源平臺怎么會有技術門檻?”自EasyStack今年成為OpenStack基金會黃金會員之后,許多朋也一直這樣問我。
其實,加入Linux基金會的中國企業還包括中國移動、華為、阿里云等屈指可數的幾家企業,它們同樣也不是傳統意義的Linux企業。但是,一個潛心技術的企業都知道Linux是開源技術的基石。
作為計算、存儲、網絡的新一代云平臺,OpenStack一開始就需要以系統工程的思維去構建,而開源的技術門檻正是從Linux內核開始樹立的。ESCore這樣的核心產品正是基于Linux內核的優化和OpenStack核心技術的剪裁,既滿足了云平臺的高性能,也保證了客戶運營的穩定性。
可以說,沒有對Linux內核的深刻理解,就無法實現驅動程序的編寫與優化,也無法實現存儲、SDN對接的性能與優化,更無法實現企業級客戶所需的Oracle Rac一鍵部署、兩地三中心異地容災、日志倉庫與分析等增強型企業功能。
這些其實都是技術門檻。
也正是有了這些技術積累,我們才能夠在OpenStack核心代碼排名中進入全球TOP10;也能夠在9月剛剛公布的可信云私有云開源解決方案認證中,成為首批認證企業。
如果說“折疊”是個動詞,那么“階層”則是個名詞。在開源開放的世界,階層是可以流動的,流動的機會也只屬于那些具備以上基因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