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趨勢。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谷歌,甚至是百度、騰訊,都在將公司的未來押在云計算身上。國內最早起步的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品嘗云計算的甜頭。
今年4月份,德意志銀行發布研究報告指出,阿里云2015年第四季度的營收約1.28億美元,年度凈收入預估高于GoogleCloud Platform,僅次于微軟Azure和亞馬遜的AWS。
天底下沒有自然而然的事,云計算曾經飽受非議。2010年,工程師李彥宏說云計算是新瓶裝舊酒。產品經理馬化騰說,概念太超前,還要等一千年。而此時,英語教師馬云剛興沖沖辦了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
這并非兩位大佬有意嘲諷馬云,而是代表了中國絕大多數人的對云計算的觀點。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開頭,注定會充滿曲折與磨難。
在沒有云計算的國度上做出一個云計算
王堅是行業里最早看到云計算前景的一批人之一。2008年他辭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職務加盟阿里集團,次年便推動成立阿里云計算公司,帶著400多人的團隊開啟了中國最早研發云計算的里程。
王堅認定云計算是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云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2009年的云計算雖然概念很火熱,但就好比年輕人談性一樣,誰都能說上幾句,但誰都沒真的有經驗。而且當時唯一提供服務的AWS也是閉源的,國與國之間的技術差距是毫無疑問存在的。云計算怎么做、做成什么樣、誰來用,沒有教課書,大家都自己摸索吧。
遲遲沒有產品,自然不會有任何的收入,只有不斷的技術投入。這對于一個數百個工程師的技術團隊來說,壓力是巨大的。因為無論是放在國內的哪個公司都不可能存在,盡管是在極具“戰略容忍力”的阿里巴巴集團,也不免泛起了爭議的巨浪。
這是個差一點點就解散的技術公司
首先是其他公司的員工不能理解,還要讓這個每年業績都很差的公司繼續存在?其次,是不是帶頭人搞錯了方向?
“不懂技術”則成為王堅做云計算的“原罪”,雖然是微軟最早的一批亞洲研究院研究人員(前同事包括了李開復、百度總裁張亞勤、金山軟件CEO張宏江),但有意思的是王堅不是程序員,此前是浙大心理學系教授。讓一個不是計算機行業的人來帶領做云計算,各種大寫的不服。
一次最為夸張的行動,是阿里集團召開高管會,其他業務部門的負責人聽說集團要把阿里云拆掉,紛紛帶上自己的技術負責人參會,只等消息坐實,就爭搶技術人才。逼得馬云在內網上回應:“阿里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出色的CTO的,就像美國會把里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那是2012年年中,阿里云內外交困,組織了一場員工和客戶共同參與的“共創會”。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在集團其他高管質疑阿里云時,馬云說過一句堵住高管們的話:“我每年給阿里云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成就全球級的云計算服務商
集團內外關于“阿里云要被撤掉”的傳聞此起彼伏,直到2013年才徹底消失。阿里云和王堅開始證明自己。
這一年的5月,支付寶的最后一臺IBM小型機下線了,這標志著阿里集團“去IOE化”的完成。在這個由王堅堅持推動的“去IOE”項目中,阿里巴巴磨煉出了領先業界的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同年8月份,阿里云飛天操作系統具備了將5000臺臺服務器組成一臺超級計算機的能力,阿里內部稱其為5K項目。當時世界上具備這一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數。隨后,在2015年的全球數據排序大賽Sort Benchmark中,阿里云用不到7分鐘(377秒)就完成了100TB的數據排序,拿下4項世界計算冠軍。
華大基因用阿里云來完成人類基因分析,其BGI Online,用21小時47分12秒內完成了1000例人類全外顯子組數據的分析。以前則需要100天以上。有著“中國皮克斯”之稱的追光動畫的首部作品《小門神》,將渲染壓力分布到阿里云幾千臺服務器上,最多時曾同時使用了2000多臺服務器。
阿里云還在全球7個核心國家市場建立了云計算服務。
今年6月份,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稱,阿里云正在迅速崛起,其單獨估值已經高達390億美元。該行預估,阿里云未來5年內營收將突破185億美元。到2020財年,阿里云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最重要的營收支柱之一,成為繼電商、支付之后的第三個增長極。
換個角度來看,迄今能夠在全球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國家也只有2個:中國和美國。這家差點被解散的公司給了世界太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