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Q2財報單獨披露了AWS(被稱為亞馬遜云計算)業務,2015年前六個月營收33.9億美元,客戶總數超過100萬。
同期的另外一個消息是,馬云宣布要追加60億元發展阿里云業務,用于國際業務拓展,云計算、大數據領域基礎和前瞻技術的研發,以及DT生態體系的建設。前段時間阿里云公布客戶數量超過160萬,已經超過亞馬遜。不過在營收角度二者還有一些差距。
而一個在賺錢,一個在投錢,一進一出之間其實是取決于不同的發展思路,進而會導致的不同發展路徑。比如淘寶和eBay,支付寶和Paypal,以及阿里云和亞馬遜云。
前幾天Paypal獨立拆分上市,而最初被認為是模仿者的支付寶,很多年前就獨立拆分出來了。Paypal現在依然是一款很棒的支付工具,但支付寶已經圍繞“支付”延伸出O2O、金融、信用評分等等各種應用,培育出一個以支付為基礎的生態。
隨著技術發展,支付作為最底層的功能,會逐漸沒有門檻。從騰訊、百度、京東等紛紛在支付領域有所動作不難看出。但圍繞支付能斬獲什么,接下來將是一場龐大的圈地運動。支付寶在盡全力向場景延伸,醫療、公交、便利店……等你看到的所有場景。然后,支付之后就是金融、大數據的各種玩法。
云計算也是這個道理,在其所覆蓋的Iaas、Paas、Saas三個層面中,底層運算能力雖然也需要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將不再成為門檻。
拿VM服務器數量來說,亞馬遜云現在有2000萬個VM服務器,阿里云的數量要低很多。但最底層的應用更接近于硬件服務,就像一口水井一分鐘能出10噸水的話,10口井就是100噸,如是類推,想象力和變量空間有限。
而到Paas中間件層面和Saas軟件即服務階段,不同的技術水平就會導致很多不同的變化。比如說騰訊云更專注于游戲領域的Paas層面構建,百度云在個人應用層面更為擅長。而阿里云在打造“全產業鏈”,除了提供基礎的計算服務之外,阿里云還在花費更多的精力打造外圍勢能。
受益于國內特殊的環境,阿里云的計算能力已經達到世界前沿。比如在雙十一當天,阿里云支撐每秒8萬筆訂單計算了,支付寶峰值突破每分鐘285萬筆,創造了世界紀錄。所以阿里云才敢去給中國另外一個人工峰值制造者,12306去做計算支撐。
在打造外圍勢能上,阿里云的“云合”計劃旨在拉攏足夠多的“軟件服務商”,共同為垂直行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畢竟這些服務商在IT時代就已經積累了很多客戶。
目前阿里云已經有銀行、政府等各個領域的云計算案例,甚至與貴州省聯合打造“云上貴州”,其交通、環保、食藥、工業、電子政務、旅游、電商7朵云的41個業務系統都遷移至“云上貴州”平臺,使得貴州這個“落后地區”在科技領域反而走到前沿。
而“百川”計劃,則開放了阿里系的模塊、應用給更多創業者,從數據、支付、營銷、安全等各個角度為創業者解決基本需求。比如一個創業者做專門解決小狗交配的產品,也可以接入阿里的支付、淘寶的產品數據,順便可以完成基于小狗們的消費需求和數據調研。
而阿里云在7月29日宣布與用友的戰略合作,同樣是阿里云打造外圍勢能的一種方式。通過雙方合作來解決商務、大數據、數字營銷等垂直領域的功能,實現用戶在天貓評價“性能不錯,待機夠久,但外形很渣”這種評價可以直接傳輸到企業的前、中、后端,產品經理可以收到經過處理的成千上萬用戶意見。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亞馬遜云計算用營收貢獻市值,而阿里云要追加投資呢,很簡單,大家希望的未來不一樣。亞馬遜在基礎服務領域做到一流,但其未來只是希望把這一個模式無限拓展,服務更多客戶。把10口水井變成100、1000口。
而阿里云希望賣水,還希望為來賣水的人打造管道,把根據對方的不同需求分成不同的等級。或者按照阿里集團CEO張勇(要不要換個領導抬頭)講的,我們要做各種模塊、積木原配件提供給客戶,讓他們來創造世界。
為了做到這一點,阿里云除了要打井之外,還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國際化拓展,爭取足夠多的國際伙伴,解決上游基礎設置的提供問題,要在前瞻技術大數據、圖片機器學習等領域進行研發,要為馬云提到的DT時代搭建生態。
關于DT時代這事兒,聽起來很復雜,我自己也困惑了很久,其實回歸到本質就是用計算能力解決很多你司空見慣的問題,比如你躺在被窩里都可能看到窗外刺眼的路燈,但在灰暗的路段卻覺得路燈不夠用。如果把公共照明系統用云計算管理起來,就可以實現需要亮的時候更亮,需要暗的時候就暗下來。
或者在我另外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支付寶要打造是數據虛擬世界”,這些也是典型的DT時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