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著名專欄作家Paul J. Lim今日撰文,從一個美國投資人的角度,再次深入解析了阿里上市的前前后后。這篇題為“阿里不是下一個Facebook”的文章,從產業結構、市場環境和管理制度等多個方面,披露了阿里造勢輿論宣傳的漏洞,點評阿里上市對于美國股市及相關行業的影響。
神話之一:阿里是繼Facebook之后的對市場影響最大的股票
現實:阿里上市之后其市值可能會超過Facebook,但其股票對于大盤的影響能力非常有限。
原因:首先,阿里作為一家對于美國來說的“外資企業”,其股票不再標普500的涵蓋范圍內,所以對于美國主要的指數公司并不能購買阿里的股票,所以阿里的漲跌不足以影響大盤;其次,如路透社指出,阿里選在在紐交所上市,而非納斯達克,阿里很大程度上自動放棄了其對一些重要指數的影響力,比如納斯達克100。
神話之二:通過阿里IPO可獲得中國最重要的科技公司的所有權。
現實:擁有阿里的股票,遠談不上“所有權”的問題。
原因:作為一家中國公司,跟大多數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一樣,阿里的操作方式都是通過VIE(“variable-interest entity,”)的結構化處理的。操作層面來看,先通過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實體,來進一步承接阿里在中國的盈利。由于中國政府對外資控股有嚴格的規定,所以所謂的“擁有”聽起來更像一個美好的概念。更甚的是,購買阿里的股票,對于管理和運營基本沒有任何介入的空間,參考2011年阿里強拆支付寶,與雅虎間的博弈,便不難看出阿里內部的權力結構。而展望阿里未來的發展,此類磨合興許不會少見。
神話之三:馬云是中國的“ Jeff Bezos”(亞馬遜的創始人)
現實:馬云更像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而非Jeff Bezos。
原因:并不是兩個電商巨頭的創始人,就可以直接拿來比較。Jeff Bezos專注于技術對于消費的改變過程,其管理風格跟馬云似乎不大一樣。統領式的管理風格,幾乎是要在任何一個公司涉足的領域都意圖主導。哈佛教授Julie Wulf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撰文指出阿里的企業文化與Google, Facebook等大不相同,其運營模式更接近GE。每個部門自行設定的發展目標和計劃,馬云的解釋是“希望每個部門都能成為該領域最好的,互相競爭。”這種方式跟杰克韋爾奇之前針對每個部門制定的第一目標第二目標的方式比較接近。更何況馬云也曾公開承認其對杰克韋爾奇的崇拜。
神話之四: 阿里巴巴上市對美國電商的威脅論
現實:阿里的發展還是依賴于中國,在海外的市場相對有限。
原因:號稱掌握了中國80%的電商運營,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尚有很大的開挖掘空間。尤其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考慮到中國的網絡在線人數,其市場之大,阿里還需要一些時間。而對于海外市場而言,阿里在美國市場上尚屬新人,面對美國的電商大鱷,直接競爭的可能性太小。而在其他海外市場的發展,阿里可能還需要做更多的功課。
點評:阿里的“上市神話”著實讓不少美國投資人眼前一亮,對于這個來自中國的公司,其市場價值以及股市的預估,存在著很多爭論。就像《華爾街日報》采訪的5-6個資深投資人對于阿里上市及購買其股票的意見來看,美國人面對“中國式創新”的態度多少還有些遲疑。達特茅斯商學院的教授Anant K. Sundaram直接表示不會購買阿里的股票,原因在于其對企業管理方式不認同,以及對中國的政企關系尚有諸多懷疑,“中國政府對于VIE的結構從來也沒有合法性的認同過,”他說,“這個對投資者其實風險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