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是萬金油么?從古至今,還真沒出現過多少什么東西能解決一切問題,云計算也一樣。就好比說“云計算”雖然稱得上是治療企業IT基礎架構難題的一劑良藥,但要獲得好的療效,也得“對癥下藥”,切忌沒有在經過問診之前就“跟著感覺走”,或者是盲目跟風;人的體質不同,同樣,企業的應用情況也不盡相同,適合別人的,未必可就是適合自己的。
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的,云計算也不例外。幾年前云計算剛剛提出的時候,無數溢美之詞紛至沓來:像水電一樣獲得計算資源,隨時隨地、隨需而用,這為IT描繪出了一副美好的藍圖。期間云計算帶來的泡沫自不必提,但如今,隨著云計算逐漸從概念轉化為應用,業內對于云計算的認知逐漸理性——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也是一項新的應用模式所必然要經歷的階段。
概念需要實踐,我們對于云的看法,也是隨著實踐在改變。起初我們通常這樣理解云:云計算是一種簡化IT的方式,能夠整合IT資源,實現資源池化,實現IT的統一管理,降低IT運維管理難度和成本,讓業務上線時間大大降低。從筆者接觸的多家云計算用戶反饋來看,如果云計算實施得當,這些目標、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是可以實現的;而對于大部分還沒采用云計算的用戶來說,他們通常也很認同云計算的理念,希望進行云的嘗試。
這也正是云計算在短短幾年間就大紅大紫的原因。但正如俗話所說,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于云計算的認知和應用,也勢必會出現一些誤區和難點,云計算并非萬金油,并不是解決一切IT難題的方法,如果應用不當,獲得的效果也許并非像云計算所描繪的藍圖那么美好。
云計算認知存誤區
噱頭大于實際:自云計算一詞誕生以來,IT似乎開始一切向云靠攏,就好像在這個時代,不和云計算靠上邊,就已經out了。于是,各種“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種新的名詞,云存儲、云交換、云路由、云安全、云打印…也層出不迭。那么,是否凡事都能和云扯上關系,答案也明顯是否定的。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恩東曾表示,大多數廠商都是基于本身的利益在實施云計算的營銷策略:“有的廠商講按需計算是我最早推出的,云計算的核心就是按需計算,那我就是云計算;有的講網絡就是計算機,現在云計算的核心是網絡,那我就是云計算的鼻祖;有的講虛擬化是核心,我的技術就是虛擬化,所以我就是云計算核心,等等。”
實際上,云計算應該是一個由多個產品和技術組合而成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云計算的實現借助于多種技術,如虛擬化,自動化,Web 2.0等。云計算平臺需要通過不同的技術實現技術架構IaaS、PaaS或者SaaS。所以說,云計算中的某種技術并不代表著云計算,片面夸大云計算的某一個方面,不看整體,只看概念,那就進入了云計算的誤區。
為云而云,脫離應用:云計算誕生的初衷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實際也是為解決IT中的某些問題而存在的。故而在建立云計算過程中,首先要避免“為云而云”的誤區,并非是一定要采用云計算,才算是跟上了時代的潮流。在考慮云之前,首先要認清楚企業自身的問題,從實際應用出發,如果僅僅是為了建設云,而脫離實際應用,那建設云的意義就不大了。某航空企業CIO曾這樣說:“企業實踐應當應用和技術配合度高,以實踐為主,最好的技術未必適合企業。”云計算也是如此,它并不是一種“面子工程”,只不過是一種新的IT應用模式,盲目跟風、模仿必不可取。
建設云有痛點
對于企業來說,建設私有云往往是投入云的第一步,當前大部分企業都已經進行了信息化建設,有著現有的IT基礎架構,因而從傳統IT架構改變為“基礎架構云”這種全新的IT應用模式,其中勢必存在著一些難以避免的痛點:
“哪種云適合我”:在構建企業私有云過程中,企業首先面對的難點往往是難以選擇采用怎樣的“云”,并不了解哪種云更適合自身。對于企業決策者來說,他們并不關注IT部門采用怎樣的方式,而只關心是否能夠實現需求。更甚者,企業并不能清楚的表達出需求,這就為基礎架構提供商、系統集成商、ISV等云平臺提供商們造成了難度。
“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有調查顯示,當前全球八成數據中心面臨著利用率低下的問題,在企業中,大部分服務器通常利用率并不高,甚至不過20%~50%。空閑的服務器在白白耗費著數據中心的電力、制冷等資源。通過虛擬化技術,能夠在一臺物理服務器運行多個虛擬機,從而實現服務器整合,提高利用率并降低成本。
虛擬化技術是云計算的基礎,企業在建立基礎架構云過程中首先要進行部署虛擬化,這也就帶來了“將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中的問題,這不免讓原本打算投入云中的企業感到擔憂。在筆者曾接觸的用戶中,幾乎所有企業在最初規劃的時候都曾重點討論過這個問題。
“基礎架構云平臺搭建過程復雜”:一般來說,企業傳統的應用方式都是每個應用單獨采購和部署服務器,形成了一個個孤島式的應用煙囪。從資源管理到企業管理,再到業務支撐管理,企業往往需要維護的各種系統大大小小有近百個,分散在數十臺服務器上。這種模式會帶來在成本、可用性、可管理性以及兼容性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例如,服務器數量過多,導致硬件維護至少需要數天;而應用單機運行缺乏冗余也帶來了安全隱患。
很明顯,構建企業基礎架構云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云能夠將IT基礎設施從“豎井式”轉變為“平臺式”,結束傳統上服務器各自分立、互不關聯的局面,將資源池化,更具彈性,能夠實現統一管理,降低難度并可以更加便捷的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動態調配。但是,可以想象,對于一個大型的企業應用環境來說,打破傳統IT應用模式,將幾十上百個應用在保證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順暢遷移到云平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說,云計算雖然帶來了一種新的IT應用模式,是傳統IT尋求突破的一種途徑,但構建云、應用云還需理智對待。在建設云過程中,云計算平臺應兼容現有系統,可實現平滑升級以使成本最低;云平臺技術應選擇成熟及經過廣泛驗證的;云計算應與業務相結合,避免“為云而云”;企業級虛擬化是實現云計算資源管理的基礎,在考慮虛擬化實現同時,應注意資源池的搭建,同時考慮資源池的擴展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管理。(來源:比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