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系統離不開對人腦思維活模擬,仿真。1965年,美國學者L.A.Zadeh創立“Fuzzy Sets”(模糊集),試圖揭露人腦思維活動的秘密。“模糊集”突破了經典集合的概念,擴展了經典集合隸屬度非零即一的限制。
在那時,限于國內學術研究的具體環境,“模糊集”國際沖擊波并沒有很快波及到國內學術界。“文革”剛過,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汪培莊與我開始研究“模糊集”,發表一批研究論文,比如:“模糊算術”(袁萌)。至今,時間一晃過去了45年,人都老了,還要翻老帳,心里面很不是滋味。
昨夜,重新翻閱L.A.Zadeh的“Fuzzy Sets”原著(PDF文件,共計16頁),字字句句打動我的心,仿佛又回到那遙遠的過去時光。年輕人只需要想往將來,老年人卻只能回憶過去,過去的往事也是會閃光的。記得,大約在2009年的一次互聯網學術會議上,我曾當面向谷歌李開復提出想參觀谷歌“云中心”,但是,被他拒絕。李開復對我說:“那是谷歌的商業機密”。近日,我又兩次向位于北京地區的大型互聯網IDC提出申請,參觀他們的“云中心”,但是沒有成功,都說“在進行調試,不便參觀”。這是什么原因呢?恐怕其中有些事情不便外人“知曉”吧。
老實說(不是瞎猜),云計算的實現、管理技術并不簡單,絕對不是敲敲打打的一件“小事情”,所以,IEEE才有必要召開一次“云計算和智能系統”國際大會,研究該問題。說明白了。云計算的完美實現少不了“智能控制”,而智能控制又要涉及“模糊推理”、“模糊系統”。L.A.Zadeh的理論創造(或發明),五十年后才得以實際“兌現”,美國社會幾乎養了他一輩子。
回顧過去,198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成立時,我是以“模糊集”研究者身份參加學會的。后來,我給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開的專業課程就是有關證據處理的“Belief Theory“(信度理論,或Dempster–Shafer理論),不知現在還有沒有這門課程。抽象數學理論研究課題超前上百年才能獲得實際應用是很常有的事情,“核高基”項目就不行。我最心愛的數學分支(非標準分析)何時能夠獲得實際應用,只有老天爺自己才會知道。
我的建議是,國內“云計算”的老板們不要再講故事了,把大門打開,呼吸新鮮空氣,聽聽不同意見。云計算不是一件好對付的事情,需要真功夫才行。在我們國內,到底哪里有云計算呢?國產“云計算”究竟在哪里呢?能不能讓人看看?國家花費了許多許多錢財,你們都把錢放飛到天上的“云”中,向誰交代?云計算不是搞房地產……我本想離開國內軟件界(里面有一點點兒“烏煙瘴氣”),不知怎么搞的,到了人工智能界,想搞智能系統,結果,又要回到了國內軟件界,簡直快要把人搞糊涂了。真生悶氣!不會把人氣瘋了吧?
說明:據報道,在國外市場上,2010年已經出現“Fuzzy Chip”(“模糊芯片”),做成了“片上系統”,用于實時“模糊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