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里圓優質教育之夢
綿竹市一校帶多校共同成長
除了偶爾叫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楊敏瀾整堂課什么都沒有干。可當下課鈴敲響的時候,綿竹市齊天學校校長尹順華依然激動不已,他說:“這堂語文課上得太漂亮了。”
“云平臺互動教學”——
影音同步、互動教學,農村師生足不出戶享受優質資源
事實上,這堂課并不是楊敏瀾“上”的。上課的是遠在數十公里之外的紫巖小學語文教師張勇。原來,楊敏瀾和張勇所在的班級參與了“云平臺互動教學”實驗項目(簡稱ITCP項目),利用云平臺實現兩班師生同上一堂課,影音同步、互動教學。也就是說,楊敏瀾和她的學生只是在觀看張勇上課的視頻。只是,跟錄播不同的是,楊敏瀾和齊天的孩子可以隨時向張勇提問,張勇也完全知悉齊天的課堂狀況,并隨時與齊天的孩子進行零延時的互動。
綿竹市于2013年9月正式啟動實施ITCP項目。綿竹市教育信息與裝備中心主任朱貴彥說,ITCP項目以技術手段實現“一校帶多校”,促進城鄉學校、教師、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為農村地區教師的成長提供了新平臺,推動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電子備課——
共建共享、便捷高效,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一種教學常態
楊旭今年49歲,1983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一直在村小任教。汶川地震后,楊旭所在的村小與其他4所村小合并成城區名校天河小學的一所分校(天齊分校)。
在本部年輕教師的帶動下,楊旭已經能較熟練上網,經常使用課件開展教學活動。不過,在天河小學校長王琴看來,全校教師在教學中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還僅僅是推動本部與分部(天齊分校)均衡發展的第一步。更核心的是借助電子備課等方式讓兩校教師共享優質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升。
目前,天河小學已建有功能強大的電子備課系統,設有超過200兆的學校資源庫,建有電子圖書6.5萬余冊。每人都配置一臺電腦,進行電子備課。天河小學教導主任李永松說:“通過這樣便捷高效的平臺,廖老師時時得到史老師的指導,短時間內提升了自身語文教學素養。現在,廖勇老師的課堂更加自信、從容,時常出現妙語趣事。孩子們越來越喜歡廖老師的語文課。”
硬件建設——
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優質信息化資源
綿竹市教育局局長甘德福介紹,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綿竹市堅持“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戰略。在初期,綿竹市教育局向劍南春有限公司借資1000萬元(分三年還清),購買設備,打造城域網,租用綿竹廣電網絡公司光纖,將物理光纖鋪設到每個學校,每年向廣電網絡公司付租金36萬元,以最小的成本實現了千兆光纖網絡校校通。
2008年后,綿竹市利用“5·12”特大地震重建的機會,教育設施投入達1.6億元。該市重新統籌規劃學校校園網,將網絡線、視頻線、音頻線“三線”鋪入每間教室和功能室,實現“三線入室班班通”,并將校校通速度提升到萬兆光纖,高規格建設好了學校校園網,解決了校內信息通道問題,確保優質資源快速通暢能送達每一間教室。目前,綿竹市80%的教室已配置了電子白板教學設備,并將盡快實現班級教育信息化設備全覆蓋,把課堂教學作為教育信息化運用的主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