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現在了解的云服務其實已經存在至少十年了,亞馬遜公司推出了彈性計算云(EC2)和S3對象存儲產品。自那時起,企業逐漸認識到如何充分利用云服務,以及這些服務是否適合其整體IT戰略,因此其采用率逐漸增加。
最初,這包括使用云計算開發工作,部署面向公眾的應用程序和服務,以及其他企業的使用案例(例如備份和災難恢復)。一些組織也嘗試將工作負載轉移到云端,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Ovum公司云計算和虛擬化首席分析師Roy Illsley表示:“而現在的情況是,遷移到云計算的過程非常混亂,而且幾乎都是生產力類型的工作負載最先遷移到云端。”
如今,很多企業正在考慮將核心業務工作負載轉移到云端,但他們發現,只是采取多層應用程序并將其轉移到公共云上進行所謂的“升級和轉移”操作并不總是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Illsley表示,現在正在出現的趨勢是,企業將核心業務系統遷移到云端將涉及多級流程。構建私有云可以被看作是第一步,因此可以將核心工作負載遷移到那里,以便在進一步繼續之前了解云端環境中的情況。
進一步的工作可能涉及到重構或重建應用程序,使其成為云原生應用程序,或者至少更適合在云環境中運行,具有基礎設施感知能力,并能夠根據場景的需要來擴展自身。
但是,一旦企業在內部部署的數據中心和公共云上都具有資源,就已經在混合云環境運行(如果企業使用多個云提供商提供的服務,則甚至可以使用多云)。而業內人士已經意識到,為了使混合云運行更加順暢,在公共云和內部部署數據中心之間需要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供應商的合作伙伴
這是近期混合云開發商似乎正在努力的方向。例如,谷歌和思科這兩家合作伙伴關注基于容器的策略,使用Kubernetes協調工具來幫助客戶在本地部署數據中心和谷歌云平臺上開發和部署云原生應用程序和服務。
Kubernetes由谷歌公司開發,已經在其云平臺用于驅動Google Container Engine服務。新的合作關系所帶來的是Kubernetes可以支持思科的HyperFlex超融合系統,以及采用另一個開源工具Istio,它提供了類似云計算的負載平衡和自動化功能。
HyperFlex基礎平臺是思科超融合基礎設施的特色,它采用了像谷歌公司這樣的超大規模供應商構建自己的基礎設施的方式,使用集群中直接連接的存儲資源運行軟件定義存儲池的服務器節點集群。
IBM公司還采用了最近推出的IBM Cloud Private軟件的Kubernetes路徑,該公司明確指出該軟件可以幫助企業創建類似于公共云的本地云功能,以加速應用開發。
而基于Kubernetes、Docker容器和Cloud Foundry,可以使與IBM公共云上運行的工作負載輕松連接,甚至將其遷移到那里。它可以在各種基礎設施平臺上運行,包括IBM的Z主機和基于Nutanix軟件的超融合系統。
然而,讓IBM公司的產品脫穎而出的是,它還發布了關鍵企業應用程序和服務的容器優化版本,例如Db2數據庫管理系統、MQ消息傳遞中間件,以及WebSphere Liberty。
與思科公司一樣,IT市場中的其他主要廠商也將重點放在超融合系統上,以簡化內部部署的基礎設施,并使其與云計算提供商提供的混合部署的一部分更加匹配。
例如,微軟公司已經推出了Azure Stack,旨在讓客戶擁有內部版本的Azure公共云。,而VMware公司已經推出了一個可以部署到本地服務器上的平臺。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