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數據呈井噴式成倍增加,數據的處理越來越成為商業用戶關注的焦點。為提升效率,商業用戶追求低延遲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數據從設備上傳到云端,計算后再回傳設備,云計算的這個過程,應用響應遲緩 ,延遲性高。尤其是在處理實時性和地域性較強的數據時,云計算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因此,在數據來源端對數據進行提取分析的邊緣計算應運而生。
什么是邊緣計算呢?
邊緣計算,是一種近運算的概念。簡言之,邊緣計算就是將大部分數據處理推向網絡邊緣,靠近數據的來源。通過邊緣計算,在設備周圍快速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減少數據往返云端等待時間和網絡寬帶成本。
例如,部分物聯網數據具備極強的時效性,即臨時性數據。有時在產生后的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便會消失,如果將這些海量的臨時性數據上傳至云端,不僅會造成網絡帶寬的擁堵,而且這些臨時性數據的后續研究價值并不高,大量的云存儲會造成高昂的成本。由此可見,對于這些臨時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邊緣計算再適合不過了,數據瞬時產生,計算平臺及時處理。
邊緣計算和云計算有什么區別?
對于云計算來講,對數據的處理是在數據匯總到后端的數據中心虛擬平臺進行的。而邊緣計算,此前也提過,是靠近 數據源的,在數據附近對數據進行處理。在“云、管、端”三大角色中,云計算更側重于“云”,是數據實現分析和 應用的場所。邊緣計算則是更傾向于“端”,邊緣計算所強調的“邊緣”二字也就是“端”所在的物理區域。在這個 區域,為“端”就近提供計算服務,實現計算平臺對數據的處理從處理器及服務器本身到數據中心內部再到數據源的 轉變,滿足實時性業務需求。
邊緣計算與云計算共同發力
據悉,去年冬天,亞馬遜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全球用戶大會上,一改之前習慣,突然轉變說要重視邊緣計算,并推出三款非云端產品。無獨有偶,云服務商微軟在今年的Bulid2017開發者大會上大談邊緣計算的重要性。華為云“ 無邊界計算”服務器戰略的推出,讓計算走進數據源。
云端服務巨頭政策性的轉變,調轉槍頭,發力邊緣計算從之前極力擁護云端,引起了邊緣計算與與云計算之爭。有專家認為,邊緣計算與云計算是截然相反的計算方式,邊緣計算注定會取代云計算。然而,此說法無異于當時盛行一時的“PC終將取代數據中心”。
此前,華為IT服務器產品線總裁邱隆表示,未來五年,云不再是之前的架構,而是集中式的云DC和分布式的智能邊緣互相協同的云。由此可見,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計算架構。在一些應用場景中,運用邊緣計算在邊緣端做數據處理,在云端進行深入分析,使兩者各展所長。
日前,擔任Linux基金會物聯網資深總監的Philip DesAutels曾表示,雖然會把越來越多的基礎任務,推向裝置所在的邊緣進行急計算,但這并不能說明與云端再無關系,這種做法只是代表了計算平臺越靠近邊緣所在的裝置就會越便捷。未來的云端將會扮演中央協調管理者的角色,未來有更重要任務。
Philip DesAutels認為,“純云端運算”的年代勢必終結。Cloud不在是過去的角色,逐漸開始發生轉變,轉變成為一個分散式集體智慧(Distribute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