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6年是云廠商的蓄勢發力(AWS、IBM Bluemix、Oracle相繼落地中國大陸,BAT爭相出海),那么2017上半年則是從捧概念到了拼實踐,大家提到最多的概念就是“智能”。此外,服務器宕機和WannaCry的爆發也讓云服務商對于穩定和安全性提高警惕。大公司忙個不停,國內云初創企業不甘沉寂,砸出一筆筆上億元的融資刺激著資本市場的神經。
智能云計算概念遍地開花
從Azure到智能云,微軟可不只是因為英文單詞不好念而起了個“新名字”,為云計算賦予實際意義才是目的。智能云離不開AI,后者的核心就是認知服務。微軟認知服務不僅提供了29個智能API接口(可定制),還結合了人臉識別、情緒識別、計算機視覺等功能。微軟的優勢在于2B市場的閉環深耕,產品工具涉及研發、遷移、應用等各個流程,除了有Windows平臺支撐,還有一大批開發者和行業客戶,整合AI門檻低。
今年3月的Cloud Next大會上,谷歌向開發者開放了機器學習引擎(基于TensorFlow開源平臺),Google Cloud旗下多個產品也接入了語音、視覺、視頻等數據接口。應用層面,谷歌在App軟件開發、維護、App Engine和Kubernetes均有建樹,更關鍵的是,谷歌的Android和Chrome為其貢獻了數以億計的使用量級。別以為只有微軟有企業級基因,谷歌早已拿下Snapchat的20 億美元訂單,以及eBay、匯豐銀行等客戶。
作為亞馬遜成長最快的業務之一,AWS在云計算領域一枝獨秀,其下一步計劃就是全面轉投人工智能,為此投入了數千名工程師。除了投資深度學習框架MXNet,亞馬遜AWS還為客戶提供了人工智能服務Lex(整合Lambda),這種托管的AI服務可以讓企業構建大規模系統,并且能植入AI應用。盡管當前AI在AWS整個業務中占比約為1%(IDC數據),但受益于亞馬遜龐大的用戶群,全面智能化是遲早的事情。別忘了,AWS還有亞馬遜自建倉庫這個試驗田,可以預先投入測試各種AI服務。
把目光轉向國內,很多人善意地形容馬老師的長相是“外星人”,阿里云索性就發布了人工智能ET,背后是大數據AI技術作為支撐。隨著云棲大會啟程,阿里云逐步推出了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ET環境大腦...并且上線了基于分布式計算引擎的機器學習算法平臺PAI。除了講概念,阿里云還把AI落地案例作為宣傳重點,涉及制造、政務、交通等領域。例如,阿里云ET城市大腦的自學習和感知系統可以讓杭州車輛的通行速度提升11%。
為了趕上第一集團軍,騰訊云在6月21日的云+未來峰會上提出了“AI即服務”,涉及軟件層面、算法框架服務、基礎設施服務等多維度。截至目前,騰訊云帶來了25種AI服務,針對各垂直行業提供了解決方案。以智能客服為例,每天90萬次的咨詢信息只需1個智能客服和8名人工客服即可,相當于過去每天400個電話客服10個小時電話連線的工作。對于騰訊云來說,在視頻、社交、游戲等業務領域積累的龐大數據量超過1000個PB,為其AI發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云基礎設施市場的份額趨勢已變化不大,AWS仍舊一枝獨秀,但各大廠商并沒有削減投入,像甲骨文、SAP這些老牌勁旅也打起了云計算的主意,希望找到一個機會點實現彎道超車。目前來看,這個點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百度、京東紛紛將AI視為下一波商業革命,試圖以云在載體,依托AI來改變傳統企業用云處理大數據的方式,而這或許也是云計算格局重寫的開端。
國內云計算舞臺出現新貴
調研機構Gartner預計,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將增長18%,達到2468億美元,企業采購向云遷移的趨勢正在加劇。聚焦到中國市場,工信部在《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指出,到2019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市場空間足夠大,蛋糕怎么分?每家廠商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云創業公司絕對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云計算創業公司融資情況
上圖是筆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云計算創業公司在上半年的融資情況(這里統計的僅為融資額前10位的中國廠商),可以看到融資總額接近43億元。這些廠商中,甚至不乏數家獨角獸公司。在尚未實現大幅盈利、國內競爭如此激烈的局面下,資本市場對于云計算的熱情持續高漲。
事實上,有些初創企業在某些方面的發展速度并不遜于所謂的巨頭。以青云QingCloud為例,其憑借高度自動化的數據中心運維,只用了3年半時間就實現千萬級人民幣凈利潤。根據筆者的了解,這些云創業公司拿到融資后的資金用途將包括技術研發、全球骨干網絡建設、擴大區域覆蓋、打造生態平臺,以及一些市場營銷的工作。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靈活的策略可以快速觸及巨頭“無暇顧及”的市場,搶先將產品或服務推向客戶,形成使用習慣的粘性,以此發揮規模化效應。借助資本的介入,一方面提升的品牌影響力,可以進行跨領域的橫向擴張和縱深發展,但一方面也要注意堅守初心,切忌讓投資者左右了戰局。
新貴的含義不止是體現在公司新,老兵新傳的故事同樣“新”,用友云的上線堪稱這家老牌企業服務商的3.0時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對傳統商業的重構,使得交易模式向數字經濟轉型,企業信息化從公司內部外延至最終客戶,讓業務更加扁平化。為此,以用友、金蝶為代表的傳統企業軟件廠商,將用云化服務開啟新一階段的征程。
宕機與病毒突如其來哭不出
此外,上半年服務器宕機和WannaCry的爆發也讓云服務商對于穩定和安全性提高警惕國內云初創企業不甘沉寂,砸出一筆筆上億元的融資刺激著資本市場的神經。
如今,人們恐怕難以想象無法上網、無法看電視、無法住宿、無法社交的生活,而這一切偏偏在北京時間3月1日凌晨發生了。亞馬遜AWS S3突然出現的故障,讓 Airbnb、 Pinterest、Time,、CNBC、Docker、IFTTT、News Corp、Slack、Business Insider等網站瞬間“掛掉”,這次大規模網絡中斷長達4小時,不僅導致數千個網站和應用程序無法使用,還波及了Amazon Appstream 2.0、AWS Batch、Lambda等其他的AWS服務,甚至一些網站因為這起事故完全消失了。
無獨有偶,3月中旬,微軟Azure出現全球性故障,28個數據中心中有26個受到影響,Outlook、 Hotmail、 OneDrive、Skype和Xbox Live出現網絡故障,訪問微軟存儲服務的客戶無法創建、更新和刪除數據資源。在美國東部,一些用戶甚至無法登錄云存儲賬號。
隨著技術的演進,計算系統變得愈發復雜,好處是性能呈現指數級上升,但復雜度的增加也為系統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當系統內的元素緊密耦合相互作用時,任何一個微小的操作都可能產生巨大影響。S3故障的原因被歸結為員工操作不當,可背鍋的卻是整個AWS。這也讓用戶意識到,即使強如亞馬遜也不能做到萬無一失。事實上,AWS為S3應用開發商提供了雙服務區數據冗余選項,但由于其使用成本過高,導致多數企業沒有采用。
從這件事情可以總結出三個趨勢。第一,自動化比人要少犯錯,但前提是技術過硬;第二,不能完全依賴共有云服務,更多人堅定了部署混合云的決心;第三,企業在業務穩定、備份工具等方面的投入不能有投機心理,以免丟了西瓜撿芝麻,而云服務商也不要一味靠安全服務博取高利潤,畢竟上云穩定安全才是前提。
“WannaCry”,確實讓中招者想哭。突如其來的蠕蟲病毒席卷全球,各大云服務商忙應對,也借機宣傳了一把安全性。AWS在底層使用了Xen虛擬化平臺,并且通過TLS加密的HTTPS協議、VPN、專網來保證數據傳輸安全,AWS Config則可以預估風險,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備份;阿里云推出了一鍵檢測修復攻擊漏洞工具,提供快照功能對數據鏡像備份;微軟及時更新Windows Defender,支持Ransom:Win32/WannaCrypt惡意軟件檢測。
顯然,WannaCry對云安全的考驗剛剛開始,其實黑客早就利用云計算來協助分發、傳播惡意程序,黑產尤為如此。對于云服務商來說,首先要了解安全威脅的形態和目的,從根源消除惡意軟件。其次要嚴格過濾每一道流程,這方面要與客戶相互配合,因為涉及到隱私問題,托管數據的云廠商有時無法檢測更深層次的內容。有研究顯示,云存儲環境潛在的風險比人所知的更大。此外,云服務商要有及時的應急預案,快速對攻擊進行反應,做好核心數據隔離備份。
結語
在云計算的風口,巨頭在“價格戰”之余也在賦予云更多價值,智能化恰恰是服務升級的一個發力點。而對于創業公司來說,由于創始人多是出自IBM、微軟這些大企業,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使得這些公司可以“以小博大”,未來鹿死誰手還不能妄下斷言,IaaS、PaaS、SaaS都有機會,關鍵在于抓住核心業務,培養企業的使用粘性,通過規模化拓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