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本身作為融合各類資源的集大成者,就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開放,盡管云計算的發展和應用形成了若干陣營,但每一類云計算平臺都將開放作為自身發展的重點來打造。開放平臺的價值顯而易見,那邊是打造協作共贏的云計算服務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好了,處在其中的云服務提供商才能發展的更好。就如今領跑云計算市場的BATH(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云數據)而言,它們同樣也在一直推動云計算的開放平臺建設,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應該說,在云計算領域,開放平臺并不是一個新鮮事,但開放平臺的口號喊的響,實際的動作卻較少,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落地在過去很多年間都進展緩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整個云計算生態系統的發展。
但云計算應用的日益普及正在倒逼著開放平臺的推進,尤其是OTT的出現更是觸動了整個ICT產業鏈格局的變化,無論對傳統設備商還是集成商其影響都是顛覆性的,而核心原因在于部分客戶業務分流到公有云、企業客戶購買行為改變,以及企業技術發展話語權轉移。
也正是這一原因,BATH才成為云計算市場新的領導者,不僅如此,它們也在不遺余力地推動云計算開放平臺的建設。相比較而言,BATH不研發和生產構成云計算的底層硬件設備,同時,也不具備運營商所擁有的強大網絡基礎,但云計算作為一種服務,各家云計算企業比拼的不是基礎設施也不是網絡,而是如何給最終用戶更好的服務體驗。
因此,BATH都在開放平臺上投注了巨大的精力,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及開發者進來,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實用的云計算服務,還有利于云服務生態圈的構建,促進云計算產業的創新和發展。但就BATH各家的開放平臺策略和特點而言,也是各有特點。
BATH四家企業中,BAT三家屬于互聯網公司,華云數據則屬于專業的云服務提供商,而在BAT三家互聯網巨頭中,阿里與百度在開放平臺方面的起步較早。其中,阿里云作為IT底層設施開放其云計算平臺之外,構建在阿里云平臺上的各中小廠商也在加速自己在垂直領域的開放步伐,同時阿里云也在加大力度籠絡開發者。而百度則主要籠絡開發者(其中不少是由個人站長轉型而來)。騰訊云同樣也在籠絡開發者,其中開發團隊70%不超10人,四成為個人開發者(來源:《2014中國互聯網開放平臺白皮書》)。
與BAT相比,華云數據的開放平臺則有著不小的差異,但也正是這種差異性,才鑄就了華云數據獨特的競爭力。華云數據的開放平臺首先是技術開放,華云數據可以跟任何的IDC、任何云服務提供者、任何云服務銷售者完成平臺對接。從這一點上講,華云數據所打造的開放平臺不是基于自身的開放,而是立足在整個云計算市場的開放平臺。
據了解,為了推動開放平臺的建設,華云數據憑借多年的公有云運營經驗的積累及對KVM技術的逐步掌握,著手自主研發了云巢調度平臺,該平臺在公有云運營平臺與底層虛擬化環境之間搭建中間層,提供各類API接口,將運營平臺中的指令下發到虛擬環境,并將虛擬環境中的信息反饋到運營平臺,同時提供對底層設備及資源的管理。不僅如此,華云數據還會為接入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和支持,以幫助接入企業能夠更好地融入到開放平臺中去。
進入2015年以來,云計算的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開放平臺的發展同樣也要快步跟上。尤其在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之后,云計算骨干服務企業必須進一步開放平臺資源,這不僅可以使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的云計算服務種類更加豐富,實現規模化運營;更能促進整個云計算服務生態環境的建設,屆時,受益的將是每一個處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