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透明計算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消息傳遍網絡,引發多方質疑。透明計算究竟是什么?根據中青報對得獎者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的采訪,是指“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系統時,不必考慮操作系統、中間件和應用程序,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在自己的終端設備上選擇和使用相關服務。”
聽上去好耳熟是不是?這難道不就是“云計算”的復刻版?為何又要稱其為“透明計算”?有不少網友對其的創新意義提出疑問,直指其恐怕是迄今為止最水的自然科學獎。為此,向來不怕事大,目前只能在推特上刷存在感的方舟子更是跳出來炮轟這個獎肯定是利用權力和官場人脈運作的結果。
那么,這個獎究竟靠不靠譜?根據百度百科的資料,這個獎第一次頒發1956年,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三位科學家獲得一等獎,之后陷入停滯。從1982年恢復以來,一等獎曾多次空缺,比如2010年到2012年連續三年都空缺,似乎展現了較為嚴謹的評審標準。而上一次的得獎者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和中國科技大學的“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從該獎的獲獎歷史來看,主要集中于生物、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領域,今年是首次把一等獎頒給計算機理論和信息技術領域的“透明計算”。據筆者猜想,這或許與目前國內IT通信屆火熱的“安全自主”熱潮有關,眾多國產廠商在這波信息安全熱潮下獲得了不少成長機會,而云計算又是信息產業的大勢所趨,”透明計算“被作為中國云計算操作系統的代表,是國家大力推進IT國產化的一種政策風向表現。
操作系統一直是國內IT業的軟肋之一,雖然多年來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和努力也不算小,但推出的紅旗Linux、中國操作系統COS等國產操作系統都沒真正實現市場化。在這種情況下,榮膺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透明計算”想要成為突破口,難度恐怕不小。
其實,這幾年國內的不少IT企業也在云操作系統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其指望政策,不如指望在市場中激烈競爭的國內云服務商更靠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