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數據中心對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采用,為CIO們提供了一個機會,挪動懸在頭上的幾把利劍與最經常被引用(而往往成績不佳)的IT目標:更短的新產品上市與服務時間,更少的開發與應用程序、基礎設施架構維護時間和成本,更高的可擴展性和最一流的可靠性,并且所有這一切都不影響網絡與信息安全。
鑒于這些非常引人注目的機會,為什么采用(私有和公有)云的策略還存在如此多的討論與爭議,甚至還成為論戰的主題?
遷移到云,對不同人意味著不同的事情。我們可以看看在Google上關于云計算領域的搜索結果與常見問題,下面是一些例子:
什么是云?(14億搜索結果)
云的優勢?(1.86億搜索結果)
我們是否因該遷移到云?(1.28億搜索結果)
好消息:隨著問題逐漸從廣泛的概念轉移到具體的實現方案,搜索的結果開始減少。
壞消息是:圍繞這一話題左右浮動的“內容”越發鋪天蓋地,它不斷地增長,其絕對的數量對那些需要真正有用信息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如果你熟悉一些數據庫設計與管理,那么真實或虛擬的視野基本原則可能會提的很高,因為你知道“多對多”的關系是很難管理的。在嚴格的關系型數據庫設計中,多對多關系實際上是不被支持的,只能通過額外的junction/join表來映射這些關系。
我的個人意見(現在留心,因為我以前是一名技術人員),如果你將云計算當作是技術,可能會在“信息泥潭”中消耗,并經歷一段相當艱難的時間,這可能導致無法看清自己的內部與外部用戶以及業務交付價值之間的聯系與捷徑。
你會發現自己陷入更多的問題,首先往往是注入“云計算是不是真的那么……?”舉個例子:
互聯網?
外包?
使用軟件包還是自定義應用程序?
運營支出的交易資本支出?
“按使用量付費”?
沒有傳統基礎設施模型安全?
所有這些問題,顯然都是恰當的。如何回答每個問題——其中大部分都有多個答案,很可能會制造一個或更多的依項,甚至還會因為你如何回答其中一個問題,而影響到另外的問題或問題組合。
如果你一直將云計算作為技術思考,可能會在這些信息上消耗大量時間,也比較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其所能創造的商業價值。
我們擁有的實際上是具有多對多關系的復雜關系集。而且相同的問題至少有幾百個類似的答案,在數十億搜索結果中發現你要的答案,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放心,我絕對試圖解決這個難題——梳理所有這些云應用戰略問題與答案之間的相關關系,對于實現云數據模型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我需要在此聲明,即使一個人不斷查閱與吸收云相關的文獻,傾聽所有廠商的宣傳,試圖通過某種方式評估與構建理想的數據模型,但實際上在實施云的道路上,存在著各種尚未被發現的挑戰,需要懷著謙卑與探索的心態前行。
云戰略需要討論的問題
從公有云的角度,處理供應商合同能是個顯著的需要克服的問題。問題包括鎖定、價格、服務水平協議、安全性、多廠商集成、標準化業務流程、處理現有租賃設備或部分資產折舊,災難恢復和業務連續性等。 實施私有云基礎架構,需要敏銳理解下列內容(僅舉幾例):
供應商產品/服務棧
組建集成
服務管理系統
用戶計費和計費系統
網絡和帶寬管理
集成現有身份管理與安全平臺
轉換那些傳統的,可能并非為虛擬化環境設計的應用程序
與其去思考云計算的技術實現原理方法,讓這些問題占據我們的日日夜夜,企業與CIO們更應該思考自己的商業和運營模式。上圖為CIO及其團隊提供了更好的問題,驅使他們去了解商業合作伙伴以及云計算的戰略規劃方向。
對于一些企業,特別是處于早期階段,公司與業務都較小的企業,在起步時讓IT人員采用公有云基礎架構是可行的,尤其是在需求適中,流程標準化以及數量規模還不大,沒有太多高度機密與管制信息的情況下。
對于比較成熟的企業,如上所述,通常都需要維持遺留應用程序或者敏感數據,混合云以及私有云策略是短期內可行的,可以有效提高新產品與服務的上市時間,降低開發與維護應用程序成本,提升可擴展性與可靠性,同時還能保證網絡和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