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已經各自召集下游移動轉售業務商,專門召開移動轉售業務答辯大會。在這之后,三大運營商將靜待工信部審批后的最終名單,結果有望在10月內揭曉。
在此次三大運營商召開移動轉售業務答辯大會之前,工信部發布了《關于試點期間對移動轉售業務相關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及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13年10月24日。《通告》規定,工信部及發改委對轉售企業在試點期間的業務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取消轉售企業的網內網外差別定價限制。
受此政策影響,包括天音控股等手機分銷商、263等增值服務商,以及鵬博士等寬帶網絡運營商立刻成為關注焦點,它們被認為是最優可能獲得首批移動轉售牌照的幸運兒。
在開放民間資本進入電信業的呼聲持續多年之后,今年10月有望成為移動轉售業務破冰的重要事件節點。對三大電信運營商而言,民資的進入將在整個行業掀起怎樣的波瀾,獲得“通行證”的民營企業又將在多大程度上分食電信行業蛋糕,這些都令人期待。
轉售業務的坎坷
今年5月17日,工信部公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并對移動轉售業務試點政策加以解讀。根據《試點方案》,獲得試點批文的轉售企業可以從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服務內容,以自有品牌開展包括話音業務、短信/彩信業務、移動數據業務等在內的移動通信業務。
在準入門檻方面,《試點方案》提出了諸多細則:轉售企業必須建立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客服系統,依據需要建立業務管理平臺以及計費、營賬等業務支撐系統。除此之外,對虛擬運營商的專業人員數量、提供的網絡服務質量以及市場價格等也有具體要求。
工信部方面表示,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是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充分發揮民間資本靈活、創新的優勢,并為正式商用奠定基礎。
《試點方案》吹皺了一池春水,運營商卻仍是“穩坐釣魚臺”。5月底,在《試點方案》規定的最后期限即將到來之前,三大電信運營商才齊齊啟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工作,并邀來一些相關企業參加洽談事宜。
中國聯通在公告中僅交代了民營企業申請轉售業務的四步流程:初步接洽、提出意向、評估反饋、商洽談判。而這一整套流程將全部采用電子郵件方式受理,不接受當面接洽。中國聯通當時還稱,移動轉售業務更多是基于意向企業與中國聯通的溝通合作,雙方商討出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合作方案。
如果說中國聯通的公告打的是“務虛”牌,那中國移動的公告更為“粗線條”。中國移動稱,公司將會為前去洽談的企業提供《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合作需求書》,企業于約定時間內以書面形式反饋給中國移動,正式提出合作意向。至于《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合作需求書》的具體內容,中國移動表示“還不能對外講”。中國電信的公告亦和中國移動略同,沒有實質性內容。
雖然如此,當時包括天音通信、愛施德、蘇寧云商等企業仍明確表示會與運營商進行相關的接洽。
消極的運營商
三大運營商對移動轉售業務“態度消極”的背后,是既得利益者多年來對民營資本的抗拒。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8月,全國電信業實現電信業務總量9221.2億元,連續四個月保持7.9%的增長;實現電信業務收入7690.7億元,同比增長8.8%。其中,數據和互聯網業務收入保持近30%增長,特別是移動數據流量消費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而根據《試點方案》的規定,數據業務就在轉售業務的經營范圍之列。
國信證券曾測算,假設三大運營商在兩年后拿出0.5%-1%的市場份額,屆時的市場規模將在62.5億至125億之間。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這意味著要把自己袋里的真金白銀送到外人的手中,這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個“艱難的決定”,況且,三大運營商如今的日子也并不完全好過。
根據中國移動2012年財報,對比2011年,中移動的營收、凈利潤分別增長8.8%和5.2%,凈利潤增幅下滑了2.5個百分點。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話音業務,收入同比僅微增1%,而在2011年,這一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則達到5.9%。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對此并不諱言:“公司市場地位面臨挑戰,發展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中國電信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其2012年凈利潤同比下滑達9.5%。中國聯通的語音、短信等傳統業務也明顯下滑。
殘酷的現實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普及,微信等OTT業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未來幾年里,運營商的傳統業務短信、語音增長很有可能持續負增長的情況。自身主業尚且遭遇“生長痛”,也就難怪其在接納民營資本進入上態度并不積極。
263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第一批移動轉售牌照的互聯網增值服務企業,該公司副總裁張靖海卻非常無奈地抱怨:移動轉售業務的復雜性和業務范圍的寬泛性,決定著這項工作不會簡單。
命運多舛的未來
三大運營商在移動轉售業務牌照的事情上并不積極,但工信部已將此作為行業改革的重點而提上了議事日程。業界最關心的是,轉售牌照落地之后獲牌企業的發展前景。
中信建投計算機行業首席分析師呂江峰就預測,首批6-10家的轉售商,每家在收入上有望增厚10億元左右。其中部分經營穩健的中小型公司,很可能借助移動轉售出現跨越式發展,股市機會值得期待。天音控股、蘇寧云商、263等上市公司儼然已被貼上了移動轉售概念股的標簽,到目前為止股價漲幅甚至超過了50%。
從相關政策的規定來看,擬參與移動轉售業務的公司,除了能從運營商手中批發傳統電信業務外,申請到增值業務牌照之后,更有利于把握移動互聯網的機會,從運營商手中爭奪用戶,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盡管看上去“錢途光明”,但業界對移動轉售業務的不同思考也從未間斷。
本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移動轉售業務政策的破冰全靠工信部在背后推波助瀾。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尾大不掉的運營商對轉售業務的陽奉陰違,甚至提高民間企業的準入門檻都是極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東興證券分析師王明德指出,獨立完成與三家運營商的談判意味著民營企業在博弈當中沒有太多話語權。
此外,《試點方案》對于申請企業也有著諸多軟硬件方面的要求,首先,從運營商處購買的服務經過二次包裝出售,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將很難具有核心競爭力。此外,很多電信業務都是全國性的,而要搭建全國性的計費系統,對任何一家民營企業而言都是很大一筆投入,短期內要想收回成本并不現實。
業內人士表示,新業務形態的產生需要經得住重重考驗才能成長壯大。從國外虛擬運營商的發展經驗來看,移動虛擬運營商大多針對特定用戶群進行業務創新,通過對業務精耕細作來提升用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