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美國與泰國先后公布了其測試區塊鏈應用程序以跟蹤并管理貨運體系的計劃。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CBP)計劃在現有系統之上測試區塊鏈應用,以確保分布式分類賬技術(DLT)如何改善整個流程。另一方面,泰國則計劃利用IBM提供的基于區塊鏈的Tradelens物流平臺改善海關程序,特別是其中的數據共享環節。
Tradelens物流平臺最初由IBM與物流巨頭馬士基合資構建,旨在通過信息流實時處理機制簡化全球航運業的執行流程。根據報道,該區塊鏈平臺目前正在處理全球約一半的運輸數據。
這些舉措,凸顯出各國對于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海關與邊境運營當中的強烈興趣。Tradelens網站表示,其生態系統由100多個不同的組織構成,其中包括承運人、港口、碼頭運營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貨運代理。更具體地講,從Tradelens網站上公布的地圖來看,全球已經有60個港口與碼頭同Tradelens直接集成。
歐盟利用區塊鏈推動海關文件數字化
與此同時,為歐洲關稅同盟制定政策與運營系統的稅收與關稅同盟總司(TAXUD)也在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海關與稅收管理中的適用性,并計劃利用區塊鏈為公證服務提供支持。
該聯盟正在研究利用區塊鏈技術對ATA Carnet進行數字化處理。ATA Carnet是一份國際海關文件,在87個國家中用于申報免稅進口貨物。2018年,與國際商會世界商會聯合會(ICC WCF)進行的合作試點項目已經在測試中取得了成功。
ICC WCF屬于ICC的一個下轄機構,致力于促進ICC各成員之間的互利伙伴關系。ICC WCF一直在與不同的海關機構合作,開發將ATA Carnets轉換為電子文檔的解決方案。
互認協議與區塊鏈
目前,全球約有80個國家制定了授權經濟運營商(AEO)計劃,并簽署了相互承認協議(MRA),這一切都是為了簡化貨物安全檢查。在這樣的部署之下,各個國家能夠確定并批準低安全風險的可信物流運營商,并與其他參與國共享相關批準信息。
如此一來,各國就可以搭上其他國家安全檢查的“便車”,從而提高海關效率。但是,這項計劃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通過電子郵件進行AEO數據共享的傳統方式存在信息泄露風險。雖然發件人的電子郵件服務器可能經過了加密,但無法保證收件人的郵件服務器具有相同的安全保障——反之亦然。
另外,數據共享也不具備實時性,而是按月或者按照約定的時間間隔進行。這就限制了所有參與者獲取新的或者叫?,F有AEO信息的速度。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并在安全程序上節約更多時間與成本,墨西哥、秘魯以及哥斯達黎加的海關當局開始與美洲發展銀行合作,共同開發一款名為Cadena的區塊鏈應用程序。
全球貿易連接網絡以及世界范圍內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興趣
全球貿易連接網絡(GTCN)由新加坡與香港貨幣機構聯合開發,是一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跨境基礎設施,用于對兩個區域之間的貿易及金融相關數據與文件進行數字化。GTCN平臺希望能夠解決現有系統由于高度依賴于紙張、郵票與傳真而存在的效率低下問題。
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增長的背景之下,過去幾十年中,總貿易(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亦在不斷增長。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GDP中有近58%來自跨境貿易,高于新千年之交時期的約46.6%。相比之下,1960年貿易占全球GDP的比例僅為24%。
數據表明,進出口對于經濟活動的重要性正日益提高。因此,世界各地的機場、港口以及其他過境點較以往更為繁忙。然而,隨著貿易活動的增加,由此帶來的直接以及間接成本也在不斷上漲。
其中的直接成本包括與邊境及海關程序相關的所有費用,而間接成本則包括由過境延誤而產生的各類費用。世貿組織將高貿易成本與商品交換中各個階段所存在的“摩擦”聯系在一起。事實上,世貿組織曾發布一份聲明,其中明確提到高貿易成本“已經嚴重影響到比較優勢,并導致出口業務逐漸失去競爭力。”
世界銀行發布的另一份報告則提到,物流景氣指數(LPI)高的國家/地區,在物流與貿易便利化方面的總體效率往往高于其他國家/地區,因此貿易成本也往往較低。
LPI是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一項國家/地區貿易物流狀況基準,其中結合了以下六個方面的景氣水平指標:
— 海關與邊境通關效率。
— 貿易與運輸基礎設施的質量。
— 確保貨物價格具備競爭力的便利性。
— 物流服務的能力與質量。
— 跟蹤貨運進程的能力。
— 按計劃交付貨物的頻率。
由于這些措施的結果對于貿易成本產生了現實影響,因此區塊鏈的介入至少有望在三個方面帶來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改進,特別是在海關與邊境通關效率、貨物跟蹤能力以及按時交貨頻率方面。
事實上,基于區塊鏈的海關管理項目有助于提供實時且安全的貨運數據及文件。這使得海關機構能夠提升運作速度并簡化其清關程序。
世界各國政府采用區塊鏈技術改善跨境貿易的舉措,也標志著海關流程朝著無紙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流程的第一階段,就是通過實現貿易相關數據與文件的電子獲取與電子交換,實現信息流的數字化轉型。盡管原有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也能夠為繁重的紙質審核流程帶來一定改進,但其在真實性與數據交換實時性兩個方面仍存在著無法忽視的缺陷。
例如,荷蘭與中國曾在2010年啟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項目,用以測試電子衛生與植物檢疫(SPS)證書的適用性。世界經濟論壇曾發布一份名為《無紙化貿易將給貿易體系帶來怎樣的影響?》的白皮書,其中提到人們對于電子文件的真實性表示擔憂。這既要求我們部署一套電子簽名系統,同時也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承認電子簽名這一形式的法律框架。
盡管如此,整個過程仍然需要漫長的升級周期,同時也需要引入新的中介機構——例如電子簽名服務供應商。此外,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低收入國家的貿易成本仍然更高,因此可能沒有預算來實施一系列數據與文件數字化系統。對于寶貴的預算,其中一大部分仍然需要被投入到海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改善當中。
在另一方面,如果在邊境保護工作中得到實施,那么區塊鏈技術有望保障海關文件的實時可用性與不變性,同時節約原本繁瑣不堪的文書工作所帶來的極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