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8日,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發布“Libra”數字貨幣的白皮書,使命是要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套金融基礎設施能夠讓人“無論居住在哪里,無論從事什么工作或收入怎樣,在全球范圍內轉移資金的時候,應該像發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樣輕松、劃算,甚至更安全。”
Libra這套金融基礎設施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將共同作用,創造一個更加普惠的金融體系:
1.它建立在安全、可擴展和可靠的區塊鏈基礎上;
2.它以賦予其內在價值的資產儲備為后盾;
3.它由獨立的 Libra協會治理,該協會的任務是促進此金融生態系統的發展。它與傳統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信息基礎設施、支付清算設施以及監管基礎設施相對應,但又分別呈現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1 區塊鏈技術與信息基礎設施
(一)數據收集和算力
區塊鏈又稱分布式賬本,每一筆交易,系統中所有節點,都要去記一次賬,都要對數據進行全量的計算和存儲,對數據存儲量要求很高,而且它的另外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可擴展性比較差,很難通過擴展資源,比如CPU、服務器,來實現算力的增長,實現效率和性能的增加。但是Libra是建立在安全、可擴展和可靠的區塊鏈基礎上,不完全是區塊鏈,規避了區塊鏈的技術短板,采用的是混合架構,它是分層的,底下的交易中心化處理,最上層用區塊鏈。
Libra區塊鏈是一種單一的數據結構,可長期記錄交易歷史和狀態。這種實現方式簡化了訪問區塊鏈的應用程序的工作量,允許它們從任何時間點讀取任何數據,并使用統一框架驗證該數據的完整性。
相比libra,傳統金融科技數據收集一般依托各類賬戶進行,比如金融賬戶、社交網絡賬戶、電子商務賬戶和其他應用程序賬戶。人臉、指紋和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會進一步加強賬戶與身份的關聯,使得賬戶能有效記錄賬戶所有者在社交和消費等不同場景的行為,通過大數據和AI技術分析這些行為信息,可以對賬戶所有者進行畫像(consumer profiling),并推斷賬戶所有者的偏好、信用和收入等重要特征。
Libra基于區塊鏈,并不需要用戶擁有良好的信用等級甚至是信用歷史。換句話來說,用戶所使用的平臺并不依賴于信用系統,基于這一特性,只要用戶擁有libra加密貨幣資產,那么他們就可以使用這些資產來兌換法幣,哪怕他們是所謂的“老賴”。
而傳統的金融科技無法做到。在信貸領域,征信報告是信用評估的主要依據,其次是數據分析方法,通過AI對人臉照片、用戶偏好以及違約概率和遇險概率的高低進行分類,在應用于信貸領域方面,目前更需要注意的方面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一些變量盡管有助于信用評估,但據此放貸可能引起信貸公平性方面的爭議。第二,很多數據分析方法沒有經過完整金融周期檢驗。算力智庫認為順周期性問題的存在性可能性很高。
2 資產儲備與支付清算基礎設施
(一)賬戶體系
Libra以賦予其內在價值的資產儲備為后盾,其支付清算以Token范式賬戶為代表:Token、智能合約和共識算法都處于共識邊界內,Token與智能合約之間有密不可分聯系,共識算法確保了共識邊界內的去信任環境。
Libra作為基于一籃子貨幣的合成貨幣單位,與IMF特別提款權一樣屬于超主權貨幣,但基于Token范式實現,Libra發行環節沒有貨幣創造功能,擴大Libra發行的唯一辦法是增加法幣儲備。Libra 有價值儲藏功能,但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功能在 Libra發展前期將受限制。
Libra基于Token范式可以用來承載金融資產和交易,實質是基于法律法規,用區塊鏈外的經濟機制,以一籃子主權貨幣和政府債券作為儲備資產。這個過程離不開中心化受信任機構,并須遵循3個規則:1:1發行規則、1:1雙向兌換規則和可信規則。在這3個規則的約束下,1單位libra代表了1單位標的資產的價值。
因為區塊鏈運行在互聯網上,libra在區塊鏈內不同地址之間的轉移天然是跨國界的,這是Libra應用于跨境支付的基礎,從交易媒介這個功能來講,Libra最大的應用場景是跨境支付或跨境匯款。libra在交易場景表現、開放程度和隱私保護上優勢明顯,但同時也帶來了KYC 、AML和CFT等方面困難。
而傳統金融則以賬戶范式為代表,個人、企業和政府部門在商業銀行開設存款賬戶,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設存款準備金賬戶。法定貨幣存在于金融系統的負債方,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其中,現鈔是中央銀行對公眾的負債,存款準備金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存款是商業銀行對個人、企業和政府部門的負債。
轉賬和匯款涉及銀行賬戶操作,跨行轉賬除了調整交易雙方在各自開戶銀行的存款賬戶余額以外,還涉及兩家開戶銀行之間的結算,而商業銀行之間的結算需調整它們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賬戶余額,跨境支付涉及的銀行賬戶操作更復雜,需要通過代理銀行的同業往來賬戶進行,還有貨幣兌換問題。
(二)交易后結算
Libra在金融交易后處理中,主要以區塊鏈技術替代中央證券登記機構的結算和賬目維護功能,建立并維護共享的、同時化的賬本,簡化交易對賬過程,縮短托管鏈并減小結算所需時間和風險敞口。
但也會面臨挑戰:
1. 如何實現券款對付和同步交收?
2. 如何確保結算的最終性?很多區塊鏈系統因為分叉可能性,只能在概率意義上確保結算的最終性。
3. 交易匹配和差錯管理。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增加了這方面的難度。
4. 如何在多方參與驗證的情況下,確保交易信息的保密性?
而傳統金融交易后結算主要由交易指令管理、清算和結算3個步驟組成,中央證券登記機構在結算中發揮關鍵作用,承擔認證(公正并受信任地維護已發行證券的記錄)、結算(將證券的所有權從賣方轉給買方)及賬目維護(建立并更新證券的所有權記錄)功能,有時還承擔證券托管、資產服務、融資、報告或證券出借等功能。
在金融交易后結算中,一筆交易涉及多個機構。每個機構使用各自系統來處理、發送和接收交易指令、核對數據以及管理差錯等,并維護自己的交易記錄,每個機構使用的數據標準也不統一,這些都會產生大量成本。
3 Libra協會與監管基礎設施
Libra由一個多元化的獨立成員構成的監管實體——Libra協會進行監管,這個監管實體是一家獨立的非營利性會員制組織,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瑞士一直以來都持全球中立立場,并對區塊鏈技術持開放性態度,而Libra協會也力求成為一家中立的國際性機構。Libra協會旨在促進Libra區塊鏈的運營,協調各個利益相關方(網絡的驗證者節點)在推廣、發展和擴張網絡的過程中達成一致,以及管理資產。
而傳統金融科技則是將一些原本通過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進行的金融活動化整為零到多家機構,由這些機構形成的市場分工網絡進行監管。這為金融監管造成了很大挑戰,如果金融活動通過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進行,可以相對容易地評估哪些金融機構承擔了哪些風險以及規模多大,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入資本充足程度、流動性和杠桿率等方面監管要求,以控制這些金融機構的風險承擔行為。但在金融活動通過市場分工網絡進行的情況下,風險承擔和傳導會變得隱蔽且復雜,機構監管不一定奏效。
在數據隱私保護上,libra是許可鏈,要有授權才能加入,除個別情況外,Calibra不會在未經客戶同意的情況下與Facebook或任何第三方共享賬戶信息或財務數據。這些個別情況分別為:防止欺詐和犯罪活動;遵守法律;支付處理和服務提供商,但是這些個別情況標準很難界定。
在傳統金融科技領域,數據隱私保護既是一個制度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問題,算力智庫整理了以下全球三種代表性做法。
第一,設立數據隱私立法,以2018 年 5 月歐盟開始實施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為例有以下三個要點:1. 個人數據刪除權,指數據主體有權要求數據控制者刪除其個人數據,以避免個人數據被傳播;2. 可攜帶權,指數據主體有權向數據控制者索取本人數據并自主決定用途;3. 數據主體在自愿、基于特定目的且在與數據控制者地位平衡等情況下,授權數據控制者處理個人數據,但授權在法律上不具備永久效力,可隨時撤回。其他各國也在提高對數據安全的重視,美國出臺了隱私權法和網絡安全法,新加坡發布了個人信息保護法都在加大對用戶數據的保護。
第二,開放銀行應用程序界面(API)。銀行通過 API 將用戶數據開放給經授權的第三方機構,以促進用戶數據的開發使用,實際上是部分實現用戶數據的可攜帶性。銀行既限定哪些用戶數據可開放,也限定向哪些機構開放。香港金融管理局就曾于今年7月底公布了銀行業API框架的實施進度和未來計劃。截止目前,至今20間參與零售銀行已提供超過500個開放API,方便各界查閱廣泛的銀行產品及服務資訊。
第三,密碼學技術,比如可驗證計算、同態加密和安全多方計算等。對復雜的計算任務,可驗證計算會生成一個簡短證明。只要驗證這個簡短證明,就能判斷計算任務是否被準確執行,不需要重復執行計算任務。同態加密和安全多方計算支持數據確權,使得在不影響數據所有權的前提下交易數據使用權成為可能,以此構建數據交易的產權基礎。
Libra帶來了一場金融基礎設施的革命,在數字化經濟浪潮下,金融科技的不同商業模式、應用、流程和產品,本質上都是依托這些基礎設施進行跨時空的經濟資源配置,跨境、跨組織、跨時空的數字經濟必然要有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來服務,金融基礎設施的新革命將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