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上外區域國別法治動態》編輯部,聯合澎湃新聞,在2018年度近100條區域國別最新法治動態的基礎上,經法學界與法律實務界專家論證、投票等流程,最終評選出2018年度國別十大法治動態。現予發布。
1. 歐盟實施《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保護個人數據安全
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條例旨在保護歐盟境內公民的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將取代歐盟1995年頒布的《數據保護指令》,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擴大法律適用范圍。如一企業與歐盟公民交易或使用歐盟公民個人數據的,無論該企業的總部、數據存儲和處理地點是否在歐盟境內,都應遵守條例規定。 二是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如企業濫用歐盟公民個人數據,且嚴重違反條例規定的,將被處以最高2,000萬歐元或企業全球營業額4%的罰金(取較高者)。如企業行為僅一般違反條例規定的,將被處以1,000萬歐元或企業營業額2%的罰金(取較高者)。 三是規范用戶同意書使用條件。企業在使用和處理個人數據時,必須制作用戶同意書且經用戶授權同意。同意書應使用易于理解的語言撰寫,不得使用冗長、復雜的專業術語。 四是維護數據主體合法權利。條例設立了兩項新的個人隱私權,即“刪除權”和“移植權”。刪除權是指,歐盟公民有權要求數據服務供應商刪除用戶數據。移植權是指,歐盟公民有權要求將其數據從一個數據服務供應商轉移到其他供應商的存儲空間,以便公民使用個人數據。
(編譯:宋博文 信息來源:歐洲委員會網站)
2. 白俄羅斯制定世界首部“區塊鏈”法律
白俄羅斯《關于發展數字經濟法令》于2018年3月28日生效,該法令旨在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法律保障。該法令有以下特點: 一是規范區塊鏈產業發展。白俄羅斯是世界上首個制定法律規范“區塊鏈”行業發展的國家,也是首個允許加密貨幣、加密貨幣首次發行(ICO)和智能合約合法化的國家。法令在多項規定中,明確了挖(比特幣)礦、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服務、通證等行業術語的定義,設定了加密貨幣運營商的資本準備金條件,著力規范區塊鏈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推動高科技園區發展。法令延長了高科技園區的特殊法律保護和稅收優惠制度的期限,該期限將延長時間至2049年1月1日。法令鼓勵信息通訊領域、電子競技、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領域的項目優先入駐高科技園區,并督促政府提供配套政策。 三是簡化行政管理程序。法令簡化了企業在高科技園區內雇傭外籍勞動者的程序,規定外國勞動者無需申請工作許可證就能參與勞動,外國勞動者還可享受簽證免簽優惠,并獲得白俄羅斯的臨時居住身份。法令還規定,外國投資者也能享受上述優惠措施。
(編譯:張竹一 信息來源:白俄羅斯國家法律信息中心網站)
3. 法國制定司法改革方案(2018-2022年)
法國司法部制定了“司法改革方案(2018-2022年)”,擬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簡化訴訟程序,強化裁決效力,促進司法程序更加便捷化與現代化。司法改革的主要舉措包括: 一是完善民事調解程序。在訴訟的各個階段設置調解程序,尤其是在小額訴訟案件和鄰里訴訟案件中,設置訴前調解程序。在案件審理中,法官可自行組織當事人調解,也可以授權司法調解員主持調解,法官還可對案件的核心問題作出裁判后,再組織調解。 二是簡化刑事訴訟程序。在部分省內設置省級刑事法庭,法庭由5名大法官組成,主要負責審理刑期為15年至20年的有期徒刑案件。建立信息化網絡,在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時,可實現信息共享,并可對案件進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這有利于提高案件處理效率,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 三是改革刑事處罰體系。方案規定,一個月以下的監禁刑將被取消;一個月到六個月的監禁刑,將以電子監視居住、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等方式替代執行,除非法官另有判決。還將建立現代化臨時教育接待中心,使犯輕罪的未成年人能得到應有的教育,在刑滿后能更好地回歸社會。
(編譯:宣方鳴 信息來源:法國司法部網站)
4. 韓國最高院支持“二戰”被強征勞工索賠
2018年11月29日,韓國最高法院就兩起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強征勞工案作出判決。一起案件的原告為“二戰”期間被三菱重工公司強征的勞工及遺屬,另一起案件的原告為“朝鮮女子勤勞挺身隊”隊員。根據判決,三菱重工公司向各原告支付的賠償金為8千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8.7萬元)至1億5千萬韓元(約合人民幣91.3萬元)。此前,韓國最高法院還于同年10月30日判決,日本新日鐵公司向4名韓國籍被強征勞工分別賠償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1.6萬元)。據日本外務省資料顯示,在“二戰”期間,有135家日本企業共強征了近4萬名中國籍勞工,并強迫勞動參與勞動。日本政府認為,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約定,中日兩國間不存在賠償爭議,故中國勞工無權向日本企業主張賠償。如2007年4月29日,日本最高院就“日本西松建設公司案”作出判決,認定日本西松組公司(西松建設公司的前身)確實于1944年強征了中國勞工,但認為中國被強征勞工不具有求償權。韓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或能為我國被強征勞工在本國法院主張救濟提供借鑒,也能為我國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提供參考。
(編譯:陳琳 信息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5. 德國《網絡執行法》加強社交網絡平臺監管
德國近年來接收了大量難民,部分難民的犯罪行為在網絡社交平臺迅速發酵,大量網民利用網絡發表排斥難民的言論。德國《網絡執行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編纂并修訂了德國司法部2015年以來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加強對德國境內社交網絡平臺的監管,尤其要打擊此類平臺上的“仇恨、煽動性言論以及虛假新聞內容”。該法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構建平臺自我審查機制。社交網絡平臺應向用戶提供分類更為詳細的在線舉報表單,安排專人處理用戶的舉報。如平臺上出現違法內容或有爭議言論的,平臺應在接到舉報后7天內刪除或處理。如出現明顯違法言論的,平臺應在接到舉報后24小時內刪除或屏蔽。平臺還應每季度向政府提交關于打擊違法言論情況的報告。 二是設立用戶投訴舉報機制。德國司法部將制作在線申訴表格,如社交網絡平臺未能及時處理用戶舉報的,用戶可填寫在線表格直接向司法部申訴。司法部進行調查后,如發現平臺確實存在管理缺陷的,或未能及時處理違法內容的,可對平臺處以最高5,000萬歐元的罰款。司法部同時強調,社交平臺應根據自我審查機制,主動刪除非法內容,司法部本身并不負責刪除信息。
(編譯:鄭程程 信息來源: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
6. 美國立法加強網約車管理
2018年8月,美國紐約市通過了關于網約車監管的系列法案。根據法案規定,紐約市將限制發放網約車牌照,改善網約車駕駛員工資待遇,并規范網約車行業的經營模式。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暫停發放網約車牌照。紐約市“計程車及豪華轎車管理局”將對網約車市場開展為期一年的調研,調研內容包括:網約車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網約車監管措施的成效、網約車在城市內的分布情況等。在調研期間,紐約市將不再發放新的網約車牌照。調研結束后,紐約市將決定是否對網約車數量作出限制。 二是提高駕駛員勞動保障。主管部門要求網約車平臺公司公開所有約車服務的信息,包括行駛時間、公司提成、駕駛員收入等。如果平臺公司每天接單超過1萬筆的,主管部門將為該公司的駕駛員設定最低工資標準,平臺公司向駕駛員支付的工資不得低于該標準。對于其他平臺公司,紐約市還將研究相關駕駛員的最低工資方案,以確保駕駛員的應有利益。
(編譯:姚雅夢 信息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7. 瑞士規定舉報虐童行為制度
瑞士兒童保護機構每年登記在冊的虐童案例高達5萬起,為預防、遏制虐待兒童的行為,瑞士制定了《瑞士兒童保護法》。該法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擴大監督范圍。此前,瑞士法律規定,具有官方職責的從業人員(包括學校教師、社工等)如發現虐童行為的,負有及時向行政機構舉報的法定義務。《瑞士兒童保護法》擴大了舉報義務的人員范圍,自2019年1月1日起,與兒童經常接觸的具有專業資質的從業人員,包括日托機構的工作人員、興趣班的輔導人員等,均對虐童行為負有法定舉報義務。 二是形成統一制度。此前,瑞士各州可自行制定兒童權益保護制度,并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兒童保護機構來落實制度規定。《瑞士兒童保護法》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舉報制度,即瑞士國內所有符合規定的人員,均對虐童行為負有舉報義務。 三是平衡隱私利益。此前,瑞士法律規定,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對患者或客戶的隱私負有職業保密義務,對患者或客戶的相關行為享有舉報的豁免。但《瑞士兒童保護法》規定,如果患者或客戶有侵害兒童利益的行為,上述專業人士仍有權舉報不法行為。
(編譯:沈小蕙 信息來源:瑞士電視臺網站)
8. 俄羅斯建立貪腐官員“黑名單”
俄羅斯一項反腐法案于2018年1月1日生效,法案修改了《俄羅斯聯邦反腐敗法》,建立了貪腐官員登記制度。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加大監管力度。如官員因貪腐而被解職,其個人信息將被登記在專門的“黑名單”中,該記錄將被保留五年。“黑名單”制度監管的對象包括貪腐犯罪的國家公務員、高級別政府官員、檢察官、俄羅斯調查委員會成員、海關公務員、消防公務員、中央銀行代表,以及國有企業負責人等。 二是延伸監管效果。俄羅斯政府部門在招錄與任用公務員時,應查閱上述“黑名單”以了解相關人員信息,被列入“黑名單”的人員將不得再進入公務員系統就職。
(編譯:張竹一 信息來源:俄羅斯《議會報》)
9. 西班牙法院認定外賣公司與送餐員間存在勞動關系
在西班牙瓦倫西亞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某外賣公司無故解除了與送餐員間的服務合同,送餐員以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為由提起訴訟,請求公司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支付違法解約賠償金。外賣公司抗辯稱,公司與送餐員簽訂的合同約定送餐員為自雇人員,且送餐員為履行職責,自行購買了車輛和手機,故涉案合同系勞務合同而非勞動合同,公司無需支付賠償金。法院認為,判斷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主要依據在于,當事人間是否有“人身依附性”,即送餐員是否應當服從公司的工作管理。本案中,第一,從工作時間看,公司規定了送餐員的工作時間,并向送餐員發出送餐訂單,送餐員在工作時間內不得拒絕接單。第二,從工作收入看,公司決定了送餐服務的報酬,定期向送餐員發放工資,而送餐員不得向用戶另外收費。第三,從離職程序看,涉案合同約定,如送餐員離職的,應當提前15日通知公司,這也符合西班牙法律關于勞動合同的規定。法院最終判定,雖然送餐員自行購買了工作所需設備,但其與外賣公司間存在勞動合同關系;外賣公司違法解除了勞動合同,應當重新雇傭該員工或支付70,513歐元的賠償金。
(編譯:趙學慧 信息來源:西班牙法律網)
10. 日本民眾要求政府補償被迫絕育人群
20世紀50至60年代,絕育手術在日本社會中常被強制實施。有觀點認為,該項手術侵害了人們的基本權利。2018年1月,部分民眾提起了一項公益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向被迫接受手術的受害者道歉并作出賠償。但上述公益訴訟面臨以下困境: 一是受害人認定難。日本《每日新聞報》調查發現,未經本人同意而被迫接受手術的日本人約為1.6萬人,但政府記錄在冊的人數僅有約20%。還有部分受害者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無法在訴訟中作證。上述因素均導致法院難以認定強制絕育手術的受害人。 二是補償金確定難。因無法確認手術受害人,公益訴訟所主張的補償金額也難以確定。同時,日本各地法院對補償金的認定也存在差異,這導致在相關訴訟中無法形成統一的賠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