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入門到精通,看我就夠了!
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比特幣暫時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使用共識——資產。無論是國家機構對BTC的態度,還是金融工具對BTC的支持,以及圈子內所有玩家對BTC的印象,把它列為“資產”,都很難找到反駁的聲音。這也是為什么BTC現階段被稱為“數字黃金”的原因。
可是中本聰明明是在白皮書里將比特幣定義為“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怎么才發展了10年,就變成“數字黃金”了呢?這也是這次BCH分叉,CSW陣營的主要說辭,他們號稱要回歸最初中本聰白皮書對BTC的定義,將BCHSV做成真正的“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為BCH正名。最終,發動對BTC的戰爭,顛覆“已經走歪”的BTC?。
本來,很多人都以為未來大概率的情況是:BTC就是BTC,BCH就是BCH,無論是ABC還是SV陣營獲勝,BTC走的是“電子黃金+資產儲值”路線,BCH走的是“支付和現金”道路,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有個問題令人細思極恐:照現在的勢頭發展下去,BTC在2030年,該如何自處?這一切,都源于兩個事實:
中本聰在2010年說:“我敢肯定,在20年內,比特幣的交易量要么很大,要么沒有。” ??比特幣產量每四年減半,到2140年全部挖完。這兩件事有什么關系呢?
01 中本聰是什么意思?
中本聰那句原話,要結合上下文來看,他說:“在幾十年過后,挖礦的獎勵會變得非常之小,到時候鏈上的打包手續費將會是礦工的主要收入來源。我敢肯定,在20年內,比特幣的交易量要么很大,要么沒有。”
然而,10年過去了,就目前比特幣的發展趨勢而言,再過10年,他所描繪的兩種場景,或許都不會發生。關于“No Volume(沒有交易量)”的可能性,大家基本上都不太相信。所以,問題主要集中在“Very Large Transaction(大量交易)”上。同時要注意,中本聰所說的交易,是在鏈上,而非鏈下。
02 中本聰為什么這么說?
在白皮書里,中本聰將比特幣明確定義為“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他的設想中,若是BTC發展20年還沒有“死亡”,到2030年應該會有很多人用這個系統,用比特幣來交易。而礦工,則可以收取打包區塊的手續費,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將比特幣的總產量恒定在2100萬個,每隔4年每個區塊產生的比特幣數量減半,直到2140年比特幣被全部挖完。新區塊發行獎勵,在09年創世時,每區塊是50BTC,2012年減半為25BTC,2016年為12.5BTC,2020年就只有6.25BTC。繼續推演,2024每區塊打包是3.125BTC,2028是1.5625BTC,到2032年就只有0.78125BTC了。換言之,其實根本不需要等到2140年,基本上到2040年的時候,每區塊的系統產量就已經變成大約0.1BTC,已然微乎其微了。屆時,礦工不能依賴新區塊發行獎勵,該怎么活下去?按中本聰所言,依靠大量的鏈上交易打包費過活么?03 細思極恐BTC與礦工的困境
在系統獎勵完全消失或是極其微小的情況下,礦工的主要收入來源從系統出塊獎勵變成了打包費。然而,靠著這點兒打包費,礦工能活下去么?很多人說,手續費的價格只要超過礦機的成本就OK吧。到時候比特幣應該擴容了,鏈上交易也會越來越多,比特幣的價格應該也會足夠高,應該沒問題吧。現在,我們一條條來分析:
?擴容
比特幣的擴容經過多方N年的扯皮,依舊沒有達成共識。目前,區塊大小依舊維持在1M,一個交易平均大小在0.25KB左右,也就是說一個區塊只可以包含大概1M/0.25KB=4000筆交易。
最近的交易手續費是0.0001BTC左右,4000筆交易只有0.4BTC的利潤。如果區塊依舊維持在1M左右,又假定0.0001BTC的手續費不會像去年年底那樣瘋狂飆漲,那么礦工每區塊的手續費收入,便只有區區0.4BTC。擴容何時才能成功?天知道……所以擴容這一點,目前來看,不容樂觀。?鏈上交易數量
比特幣目前的共識是“數字黃金”,或者說價值存儲,而非電子現金。既然是價值存儲,那多數人對其應該是“屯”,而不是“花”。即便是“花”,也多是買房、買車,或者至少說,用來交稅(近期美國俄亥俄州剛出臺一項法案,有望通過用BTC來交稅)。而用BTC來買菜、買咖啡的可能性,就目前來看比較小。
這種多數人囤積、少數人用于大額支付的應用場景,如何能讓鏈上交易數量變得巨大?你也許會說,BTC本身的交易量就很大啊!可是別忘了,目前交易所的BTC買賣都是鏈下,或者說交易所錢包內部劃轉,根本不牽扯鏈上。2030年,以鏈上交易為主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會全面取代目前體驗良好的中心化交易所么?這個問題很難說。同時,目前閃電網絡的節點越來越多。想必大家都知道,閃電網絡是為了提高BTC的應用體驗而生,即將很多鏈上交易移至鏈下。所以,閃電網絡越是發達,鏈上交易數量也會相應削減。
?比特幣的價格
當然,若比特幣的價格可以上天,比如100萬美元一枚,那前面提到的兩點都可能不是事兒。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即便是0.2BTC的打包費,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礦工依舊會爭先恐后地提高算力,競爭打包。
問題在于,BTC到2030年飆升至天價的概率有多大?這個誰也無法保證吧。
04 這個問題有解乎?
知乎上曾有人提出過類似的問題:過幾年比特幣挖完了以后,誰來付錢給挖礦的人呢?有個解答是這樣的:
即便在比特幣不進行變化的前提下(如:閃電網絡和側鏈)這個事情也不必擔心,我認為會出現一個納什平衡。無區塊獎勵→礦工數量減少→單個礦工收入增加→礦工不必收取高額手續費。
到2140年時,由于每四年減半的機制,其實進入2100年后,BTC獎勵都很少的。因此礦工收入結構的變化也是慢慢而且早就預測好會發生的,不會突然給礦工一個晴天霹靂,礦工也會慢慢變化,該走的走,想留的留。“納什均衡”是博弈論上的一個概念,簡單定義如下:
對于每個參與者來說,只要其他人不改變策略,他就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況。 納什證明了在每個參與者都只有有限種策略選擇并允許混合策略的前提下,納什均衡定存在。
這個答案乍一聽是沒什么問題,然而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來自BCH的虎視眈眈。眾所周知,BTC因為擴容共識失敗,誕生了BCH,最近的BCH分叉也是鬧得沸沸揚揚。作為BTC的“兒子”,BCH的核心機制與BTC一模一樣,也是4年一減半,也是在2032年系統出塊獎勵降至0.78個BCH……而更關鍵的是,BCH和BTC用的同樣都是SHA256,礦機可以在兩個幣種之間隨時切換。到2030年,BCH的區塊大小大概率會是128M或甚至更大,一個區塊所包含的交易會是BTC的數倍甚至數十倍。而且只要BCH不死,無論是BCHABC還是BCHSV取勝,BCH都走的是中本聰所描繪的“電子現金”系統。所以和以價值存儲為主打的BTC相比,BCH鏈上的交易數量屆時應該會高出至少一到兩個量級。倘若真如此,嚴重依賴鏈上交易數量賺取打包費的礦工們,是否會將多數算力切到BCH而不是BTC?屆時,BCH和BTC的地位和價格,是否會反轉?
05 路究竟在何方?
就當前狀況,大膽做了以下猜想:
?金融工具
正如前文提到的,若完全只是依靠資產轉移訴求來支撐BTC的交易,注定是低頻的。但BTC作為加密貨幣界的老大,或將是最先上線各種金融工具的幣種。屆時,實物結算的期貨,會帶來相對頻繁的轉賬訴求,同時帶來幣價的升高。
?戰略資產
隨著區塊獎勵金額的不斷降低,礦工的暴利也會越來越稀薄。拋開BCH的因素,的確是會慢慢達到納什均衡的狀態,從而將挖礦成本與收益比調節到一個合理區間。
但很多東西是否存在,并不只是取決于這個東西是否有暴利。比如做傳統的幼兒園,每年只有6-7%的利潤,但是很多風險偏好低的傳統投資者仍會特別熱衷。未來,礦工費可能只有10%-15%的年化。但若各個國家都認可BTC的價值,將其作為一種重要投資標的。那BTC對于很多重型資本而言,就是非常穩定的投資。那挖礦成本這件事,就不再那么重要。
?側鏈
若未來BTC有了很多側鏈,BTC或將轉型為一個結算層。雖說單個側鏈,比如閃電網絡會減少鏈上交易的數量,但如果BTC掛載了很多側鏈,處理大量的結算呢?那數量可能會相當可觀,畢竟BTC目前的安全性依舊是最高的。所以,將來掛載N條側鏈也毫不意外,以RSK為代表的側鏈系統正在躍躍欲試,也許十年后,我們會看見一個完全不同的BTC,也未可知。
?擴容
雖然擴容問題幾經折騰,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過去發生的,并不代表將來還會再次發生。若到了2030年,BTC會依舊維持在1M區塊么?
或許在未來某個關鍵的時間節點,BTC會擴容成功。屆時,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BTC當做既可屯、又可花的的“數字黃金”,一如幾百年前,人們對待黃金的態度一樣。或許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拿BTC做一些不需要即時驗證支付的事,比如交稅、買車、買房、資產抵押等。對于BTC這個“細思極恐”的問題,你怎么看?歡迎留言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