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價值創造和獲取對投資者至關重要。“胖協議”最能代表人們對此的共識。
數據外逃:為什么“胖協議”沒有意義
“胖協議”假定數據由應用程序生成,但由協議存儲(在共享數據層中),從而允許后者捕獲值。事實并非如此。App數據和共享數據是一樣的。共享數據是應用程序數據的一個小子集。這是因為,當應用程序數據向下到達協議層時,其中一些數據會逃到更適合它的地方。數據外逃有三種類型:專用性外逃、有效性外逃和經濟性外逃。總的來說,它們降低了協議捕捉到的價值,并為應用程序提供了建立可防御業務的機會。
參數在Web 3.0中完全捕獲
為什么這很重要
理解價值創造和獲取是理解任何行業的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組成部分。投資時尤其如此。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它與Web 3.0或區塊鏈生態系統有關。喬爾•莫尼格羅(Joel Monegro)在USV博客上發表的文章《胖協議》(Fat Protocols)是能代表共識的觀點之一。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對于如何在空間中創造和獲取價值,我有不同的看法。這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將帶您了解我的想法。
共識是什么
雖然你們大多數人已經很熟悉了,但是這里有一個快速入門教程可以幫助那些不熟悉的人。他斷言,在Web 3.0中,協議——而不是應用程序——將獲得最大的價值。 “胖協議”宣稱,區塊鏈應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相互替換,因為它們使用一個通用協議,因此可以共享一個公共數據層。因此,Web 3.0應用程序——不像Web 2.0應用程序——將沒有私有數據,預示防止他們捕捉他們幫助創造的價值。因此,價值將主要積累在協議層。
為什么這沒有意義:數據外逃。
這個看似合理的邏輯之所以不那么合理,是因為它假定應用程序共享一個公共數據層。這并不完全正確。讓我們看看數據是如何在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移動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因。
數據進入應用層,由用戶生成數據。用戶并不關心協議——他們關心的是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當一個應用程序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會使用它,從而在應用程序中生成數據。由于這些應用程序是由協議“驅動”的,人們認為它們生成的所有數據都被下推到一個共享的數據層,并存儲在其中。他們認為應用程序數據等于共享數據。如圖1a所示。
問題是,人們認為會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并不是實際發生的事情。應用程序生成的所有數據——應用程序數據——實際上并沒有到達共享數據層。在下降的過程中,其中一些會“逃跑”,如圖1b所示。我稱之為數據外逃。
數據外逃有三種類型。
有三種類型的數據傳輸
1. 專用性外逃:一些數據對于應用程序的能力來說非常有價值。例如,用戶的首選項是一種有利于保持私有的數據類型。您不需要使用協議來使用首選項數據,因此它不需要存儲在共享數據層中。但是,如果你想建立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可防御的企業,它是你所需要的。當這類數據被抽取并存儲在區塊鏈生態系統之外時,數據外逃就會發生。
2. 有效性外逃:一些數據存儲在區塊鏈上是完全無用的。由于區塊鏈是非結構化數據庫,存儲需要在共享數據層上進行搜索和組織的數據沒有任何意義。這將是無效的。當區塊鏈上無用的數據存儲在結構化數據庫等中時,就會發生“有效性外逃”(flight -to- effect),從而使其更有用。
3. 經濟性外逃:在區塊鏈上存儲數據是昂貴的。雖然在區塊鏈上存儲非文本文件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成本高昂得令人望而卻步。(我的聯合創始人中野強森(Jonhnson Nakano)寫過一篇文章,在這里存儲一封平均75kb的電子郵件需要75美元。)當使用AWS等更便宜的選項存儲在區塊鏈上不經濟的數據時,就會出現經濟性外逃問題。
這三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傳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最終到達協議層的數據只是在應用層生成的數據的一小部分。如圖1c所示。
這意味著協議層捕獲的值將比“胖協議”所建議的值少很多。另一方面,應用層可能獲取的價值要高得多。
腳注
Web 3.0,有時被稱為dApp區塊鏈應用程序,或分散的應用程序, 以便與Web2.0應用程序(Facebook、Uber、Google、Airbnb等)區分開來。Web 3.0應用程序不同于我們更熟悉的Web 2.0應用程序,它們運行在類似p2p的計算機網絡上(使其分散),而不是在單個計算機上。它們通常(但并非總是)是開源的,并使用由加密算法生成的加密貨幣。
Web 3.0應用程序具有不同程度的集中化——有些是完全開源的,嚴重依賴底層協議,而有些是封閉的生態系統,選擇性地使用區塊鏈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