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人(或組織)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首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從技術方面來看,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可以通過去中心化、共享和加密等技術進行分布式記賬。它有著去中介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顯著特點。
基于這些特性,早期區塊鏈的經濟形態以比特幣應用為主。在2012年~2015年間,區塊鏈底層技術不斷創新發展,BATJ等互聯網巨頭多從這個時段開始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
2016年以后,出現了很多創業型公司,涉及多領域和行業。就媒體而言,從去年下半年到目前為止,新增加的區塊鏈媒體和自媒體高達485家。區塊鏈幾年間得到很大發展,但是還存在不少痛點。
區塊鏈行業難以內外兼修
《中國區塊鏈行業發展報告2018》提到,美國在區塊鏈領域私募股權融資金額從2014年的2.12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3.94億美元,增長幅度達85.84%。而在此期間,中國區塊鏈領域私募股權融資金額從0.16億美元增長到0.76億美元,增長3.75倍。
但是從數字貨幣進入熊市以來,區塊鏈又逐漸變冷,人們忽然發現,區塊鏈竟然有些虛。究其原因,此前的繁榮不過是數字貨幣托起的假象,再加上媒體的鼓吹,泡沫逐漸膨脹,在實際應用上并沒有太大的提升。
在外,數字貨幣營造了虛假的繁榮。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最早的應用,也是目前發展最快的區塊鏈應用。由不到一分錢的價格漲到12萬元人民幣的比特幣是炒作的起源,之后類似企業和項目就如洪水般席卷了這個行業。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監管機制,區塊鏈企業良莠不齊,很多“偽區塊鏈”企業和項目打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旗號,做的卻是收割韭菜的事情。
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稱比特幣就是一場“騙局”,并預測這場泡沫最終會崩塌;而股神巴菲特也敦促交易員“遠離比特幣”,稱這一反彈行情只是“海市蜃樓”。
另外,對于一個新興的行業而言,媒體很大程度上起著傳播和引導的作用。發表真實、客觀的言論是媒體的職業操守,但近幾年出現的區塊鏈媒體,不是為了蹭熱度就是有所圖謀,為博眼球、騙點擊,或者因為收取了好處而進行不實報道。在此類媒體的煽風點火下,區塊鏈似乎成了一個巨大的風口。
而這種媒體之所以有市場,也是因為有需求存在。今年3月,有媒體爆出,一篇閱讀量僅200的文章,竟然報價10萬元。一個敢寫,一個敢付,本無可厚非,但是太多的不實信息、炒作信息誤導了投資者,由此導致很多人盲目入局。可以說區塊鏈這個泡沫的形成,有不少此類媒體的“功勞”。
在內,區塊鏈技術安全問題仍存在漏洞。5月29日,360安全團隊爆出EOS存在“價值百億美元的安全漏洞”,雖然很快就被修復了,但是區塊鏈存在安全問題這件事已經不是秘密。在今年第三屆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區塊鏈與社會治理專場”上,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也表示:“從2017年到2018年,全球范圍內因區塊鏈安全實踐造成的損失多達28億美元,尤其2017年開始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僅2018年以來,損失金額達到19億美元。”
雖然區塊鏈旨在去中心化,提倡開放和自治,但是事實證明,于外于內都是亂象叢生,為金融領域帶來了極大風險,于是監管風暴來臨了。
監管風暴后,區塊鏈發展問題受熱議
去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了ICO。同時,也對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提出了停業整頓的要求:“代幣融資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定貨幣與代幣、虛擬貨幣相互之間的兌換業務,不得買賣或作為中央對手方買賣代幣或虛擬貨幣,不得為代幣或虛擬貨幣提供定價、信息中介等服務。”
而對于媒體,8月21日晚,多家區塊鏈媒體公眾號因涉嫌發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信息,賬號被永久封停,其中不乏金色財經、火幣資訊、幣世界、深鏈財經、吳解區塊鏈等一些大號。不久,百度也對涉及幣圈的貼吧實行全面封鎖,無論知名與否,一時間都被清理得一干二凈。
在監管風暴后,區塊鏈的利弊和發展方向又成了人們熱議的問題,質疑其存在性的也有不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技術并沒有對錯之分,區別在于如何使用。因為刀具可以殺人而禁止使用、因為互聯網使人沉迷而放棄發展、因為人工智能可能會威脅人類社會而不敢觸碰,都無異于因噎廢食。區塊鏈同樣如此,雖然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技術還存在不足,但區塊鏈技術也能為經濟、文化、生活提供極大的幫助。
讓區塊鏈技術賦能于企業,升級產業,讓技術應用落到實處,服務于人,促進社會發展才是區塊鏈的未來所在,這大概也是加強監管、整頓亂象的目的。
也就是在亂象被整頓后,一些致力于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的企業以及為行業發展提供專業資訊和服務的媒體紛紛走到臺前。
互聯網巨頭布局區塊鏈,技術和平臺齊亮相
與幣圈的熱鬧不同,區塊鏈的其他應用一直沒有驚艷的表現,但是還有幾家企業在默默發展,其中以BATJ較為穩健。
據媒體 IPRdaily發出的最新一期《2018 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 TOP100》顯示,阿里以90件的專利數量排在了全球第一。
阿里的技術都用在了哪些方面?2017年3月16日,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善款來源可追溯、慈善透明化;而后阿里與普華永道合作,通過區塊鏈打造了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應鏈;推出我國首個基于醫療場景的區塊鏈應用“醫聯體+區塊鏈”;今年2月,菜鳥已完成對進口商品的物流信息全鏈路跟蹤,消費者可以查詢驗證;6月份,阿里完成了首個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8月份又發布了企業級的區塊鏈服務BaaS(區塊鏈即服務)。到目前為止,阿里已經對慈善事業、食品溯源、醫療、物流、金融、技術輸出等領域進行了區塊鏈布局。
正如阿里所說的,“不能應用于現實場景的區塊鏈專利等同于零價值”,其應用都實現了與現實場景的結合。騰訊與阿里布局略有出入,但也是殊途同歸。
2016年,微眾銀行在深圳參與發起“金聯盟”,開發了面向金融業的區塊鏈服務BaaS。去年4月,騰訊在發布的《區塊鏈方案白皮書》中表示:“騰訊區塊鏈在鑒證證明、智能合約、共享經濟、數字資產等領域擁有多樣化的應用前景,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級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同時,也為用戶提供更安全、平等的產品服務。”2017年9月,騰訊和英特爾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共同開發區塊鏈技術,用于騰訊TUSI安全實驗室,以推動物聯網應用場景中安全防護能力的建立。騰訊還推出了“公益尋人鏈”,在跨境匯款、保險、醫療衛生等領域也開始借助區塊鏈技術進行升級改造。
同樣,百度和京東也在各領域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現實場景。在幾大互聯網巨頭的努力下,區塊鏈技術似乎正在重新獲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