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關于區塊鏈定義的解釋依舊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對于很多普羅大眾而言,還沒有分清楚什么是區塊鏈,什么是比特幣的時候,就已經高喊“ALL IN”口號,一股腦殺入戰場。
區塊鏈究竟是什么,似乎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有一點是行業內的共識:區塊鏈的核心在于構建信任。
“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經濟學人》提出的這個說法的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基于此,很多人認為,區塊鏈是一個信任的機器,是在完全不信任的節點之間建立信任機制的技術,是利用互聯網傳遞價值的一種價值網絡。
區塊鏈技術利用非對稱秘鑰對交易信息簽名,并廣播;接著,驗證交易信息,組裝區塊,并形成區塊鏈結構;然后利用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Pow),防止鏈分叉;最后P2P數據傳輸,分布式網絡存儲。
簡單來說,區塊鏈代表著記錄(交易記錄、文檔記錄等等),不再是由個人、計算機或公司進行這一類工作,而是通過網絡代替進行。對這些記錄的更改必須經過網絡的同意和驗證,從而可以避免任意篡改。
“其實去中心化與去信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正是因為要推翻對中心權威擔保的依賴,我們才需要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信任的問題,而如果無法實現去信任,去中心網絡將失去運行的基礎。”徐明星表示。
我們對徐明星的這段話進行理解,實際上嚴格來說,區塊鏈確實實現了“去信任化”,或者“去基于人的信任化”。換個角度說,區塊鏈實現的是“基于代碼的信任”。
理論上這種基于代碼的信任,是100%的,一旦代碼經過一次驗證之后(因為寫代碼的還是人),面向的交互對象就沒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了,只有代碼。這種信任模型是開創性質的,能夠從底層深刻地改變社會運行關系。
在徐明星看來,去信任意味著用技術規則加持信用,通過算法實現自我約束,任何惡意欺騙系統的行為都會遭到其他節點排斥。其在區塊鏈中的本質體現是,所有交易信息可有效確認并客觀記錄、歷史交易可追溯且不可篡改。這主要依賴于前文中提到的非對稱密碼算法(私鑰和公鑰)以及哈希算法來實現。
“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自信任的環境下自動安全地交換數據,節省了信任建立的成本;信息通過確認后則被永久記錄、不可篡改,極大的提升數據在安全存儲和溯源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