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混亂不堪的貨幣史
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貨幣自誕生以來,貫穿了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涉及了金融和經濟,更橫跨了哲學、數學、政治、軍事等一系列細分學科,不夸張地講,整個貨幣歷史,就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縮影。
隨著全球經濟的劇變、以及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誕生,當下的全球貨幣,也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正所謂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預測未來,在對貨幣的發展進行展望時,我們有必要對其過去的歷史進行一個梳理與總結,然而遺憾的是,盡管目前網絡上和行業內對貨幣歷史的代際劃分版本頗多,但或是因為考慮不周、或者因為別有用心(例如有些介紹者是想向讀者推銷自己的虛擬幣)。很多貨幣歷史階段的劃分深究起來,邏輯都十分混亂(見下表),這使得我們難以根據貨幣的發展歷史,對其未來進行一個準確的預判。
鑒于這一點,筆者受區塊鏈技術與去中心化思維的啟發,撰寫了這份報告。力圖在原有的貨幣發展歷史成果上,引入新的維度以及新的評判標準,從而擺脫傳統貨幣史觀的束縛,還原一個脈絡更為清晰的貨幣發展軌跡。同時,基于這個新的貨幣歷史,對未來貨幣的發展趨勢做一個更具說服力的分析與展望。
總體來看,報告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為在去中心化思維的影響下,對人類貨幣歷史的回顧,即《貨幣王朝周期律》;而下部分則是在全球經濟轉型、同時以區塊鏈為代表的計算機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處于關鍵節點的世界貨幣走向的一個預判,即《區塊鏈貨幣崛起?》。本文即為上部分。
1、穿過前端看后端:貨幣的意義在于其背后的資產
正如前面所言,目前業內對貨幣歷史階段劃分的版本頗多,從筆者所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官方與民間的分類加起來林林總總有十多種,在這其中,與其他分類相比,作為大學本科教材的《貨幣銀行學》的劃分版本,相對來說最有權威性和知名度。也就是“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五個階段。
作為專業教材,《貨幣銀行學》的這一分類方式廣為諸多從業人士所知。但是嚴格來講,它實際上也并非無懈可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試圖確定一張美元紙幣所處的發展階段時,就會發現:這張紙鈔既是代用貨幣,也是信用貨幣;而現在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所使用的電子人民幣,則既是電子貨幣,又是信用貨幣……
事實上,如果仔細梳理下來,我們便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處于“信用階段”的貨幣——因為“信用”是用來給貨幣進行價值背書的隱形資產,至于實物、金屬、以及紙鈔、電子,則屬于貨幣的外在表現形態。而只要是貨幣,就一定會兼具“背書資產”和“外在形態”兩方面的特征。這二者之間類似于計算機程序后端架構和前端界面的關系,不能直接并列在一起,正如Linux、C++等計算機語言無法跟微信、支付寶等軟件程序相提并論一樣。
由此可見,在進行貨幣歷史研究的時候,一個更為合適的做法是:參考計算機行業經常會把“前端應用”和“后端架構”分開進行分類的經驗,按照“前端表現形態”和“后端背書資產”兩個層次,把貨幣的歷史做一個分層的代際劃分,只有這樣,才能將看上去難以總結的貨幣發展歷史,梳理得更加脈絡清晰和邏輯自洽。比如說:如果我們把“信用貨幣”一環從《貨幣銀行學》的“五階段”中剔除掉,將其變成“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代用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看上去就會顯得更有條理,因為這幾個階段,它所描述的都是貨幣的外在形態。
貨幣的發展歷史,可以按照”前端形態“和”后端資產“雙層進行劃分,其中前端形態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輕便友善
但是,嚴格來講,目前這種比較流行的、根據“前端表現形態”來對貨幣進行分類的方式,在貨幣研究方面,所起到的意義其實比較有限。因為貨幣的表現形態一定是朝著對用戶越來越友善的趨勢在發展,至于用戶究竟偏好用哪種形態進行支付,一方面很難具體預測(例如前幾年不少國家還發行了“塑料貨幣”),另一方面,貨幣的外在形態對于金融市場也沒有太大的影響,譬如中國雖然普及了電子移動支付,但其作用主要是提高了社會的運轉效率,而并未改變各類金融標的的走向與格局。
由此來看,當我們針對貨幣歷史進行研究時,更多的時候,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去了解貨幣真正的價值所在——也就是為其進行信用背書的后端資產。
2、被遺忘的烏托邦:天生去中心化的古代金屬貨幣
事實上,如果按照“后端背書資產”來劃分,我們所熟悉的“貨幣發展史”,將會以一個全新的形態出現在人們面前。具體來說:隨著近年來“去中心化”一詞的出現與流行,過去看似雜亂的貨幣背書資產,現在有了一個可以進行清晰分類的緯度——也就是根據是否“中心化”,可以被大致分為“去中心化的背書資產”和“中心化的背書資產”。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由于技術原因,早期的人類社會并沒有出現特別強集權的政體,因此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彼此之間的價值流轉,都是通過基于去中心化資產的貨幣來進行的。最初的時候,由于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貨幣”彼此間的外在形態差異很大。包括石頭、貝殼、獸骨等物資,都曾作為貨幣在不同的地區流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形態迥異的交換介質,殊途同歸地都變成了金屬,準確地講,是貴金屬與普通金屬聯合熔鑄而成的金屬貨幣,這種頗為巧妙的“心有靈犀”,具體來看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去中心化資產的價值通常會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而并非取決于某一個中心化機構的評價。而貴金屬由于儲量稀少、外觀璀璨、易于切割、不易生銹、無毒無害等特征,其本身的價值得到了古今各國不約而同的認可,不會因為哪個中心化機構的政令變更而受到任何影響,很多人家里的金屬錢幣,在王朝更迭、幣制修改之后,重新鑄造成新幣還繼續能用,因為新的統治者同樣認可金屬貨幣。
圖:古代埃及、羅馬、突厥等國彼此之間雖罕有交流,但卻不約而同地將黃金視作珍貴之物、以及貨幣發行的錨定資產。
●其次,去中心化資產的分布要相對分散,不能由一個中心化的機構來控制并分發。而金屬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權則正是如此。與很多人的認知相悖,即便是在集權的古代王國,鑄幣權也并不全都集中在中央手里,而是由央地各級政府(甚至包括一些大型私人機構)來共同完成,換句話說,鑄幣權是分散在眾多團體手里的。例如古希臘當年幾乎每個城邦都有自己鑄造的貨幣,而中世紀德國各封建領主的鑄幣機構更是達到了600多所。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古代礦業技術不夠發達,金屬礦的勘探開采有較大的偶然成分,中央政府由于通信條件所限,對當地情況往往不夠熟悉,鞭長莫及,因此貴金屬礦的發現者很多時候都是當地政府和民眾。
2)此外,即便是中央政府強行想要集中鑄幣權,也需要把貴金屬礦在開采之后運到政治中心,統一完成鑄造工作后,然后將貨幣發放到各地。而其中長途運輸所需的人力和安保成本非常之高。回顧歷史,各國中央政府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做大,也曾經數度嘗試收回鑄幣權,但隨即又因為上述因素,不得已再將鑄幣權重新下放了回去。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金屬貨幣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基于去中心化資產的貨幣。雖然古代沒有特別精準的貨幣經濟學,但由于挖到貴金屬礦本身并不是大概率的事件,外加金屬幣的批量鑄造和冶煉也需要時間,所以總體來看,除了胡亂修改幣制、或是大規模地摻假(比如往金銀錠里摻入銅鐵)這類急速轉向中心化的事件之外,金屬幣在市面上的釋放速度一般都比較慢,總體符合當時的經濟增長情況。因此,盡管存在一定缺陷,但在數千年的漫長時期里,金屬貨幣還是基本滿足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直到真正意義上的中心化貨幣出現,其發展的軌跡才被徹底改變。
3、交子的二重面相:中心化信用本位的潘多拉魔盒
在剛才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總結出了基于去中心化資產的貨幣的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價值認同的去中心化;二是分發與增發的去中心化。而與之相對的中心化貨幣則完全相反:一方面,其價值多由國家政權這樣的中心化機構賦予,另一方面,其分發也是由中心化的機構來完成。不難看出,這其實就是現在人們比較熟悉的、以機構信用為背書資產的紙幣,而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正是出現在北宋的交子。
在遵循傳統史觀的資料中,北宋交子作為紙幣先驅,其以下幾個特點經常會被突出描述:諸如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等。但這些資料沒有談及的一點是:北宋交子實際上還開啟了“準備金”制度,也就是以一定量的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以作為交子的錨定資產,準備金率則是28%。從這點上來看,交子從理論上講,應該是一個以金屬貨幣為錨的、兼具金屬貨幣“去中心化”和國家機構“中心化”雙重特點的、偏中心化的貨幣。
然而,從后來的情況來看,交子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中心化貨幣——盡管從名義上講,交子的發行需要預留28%的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但在實際操作中,發幣機構是否嚴格按照這一準備金率發行了貨幣、甚至是發幣機構有沒有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都因為缺乏監督而無人知曉。這樣一來,交子背后的真正背書資產,其實就是北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而與金屬資產沒有太大關系。由此來看,交子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款紙幣,而且還是第一款信用貨幣。
但是,關于交子的這一個特點,傳統主流史料一般很少會主動提及,這主要是因為在貨幣發行這件事上,北宋的國家信用表現相當糟糕。由于戰事頻繁、生活奢靡,彼時宋朝央地各級政府的財政壓力很大,為了彌補赤字,交子的發行者經常會動用印鈔機,在沒有足額金屬貨幣作為準備金的情況下大肆印鈔,由此引發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惡性通貨膨脹。直接導致了北宋后期全社會勞動積極性大幅下挫,經濟也隨之殘破不堪,史學界有一個“交子脹破了北宋王朝”的說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盡管當代史觀通常都會對“交子”給予比較正面的評價,但實際上,在交子誕生之后的數百年內,人們其實并沒有把它當做一個特別正面的事物來看待,因為這種紙幣背后的背書資產——也就是高度中心化的國家信用,由于缺乏來自各方的監督,在當時看來是非常不可靠的。縱觀北宋之后的各個朝代——南宋、元、明,只要發行紙幣,大多數時候都會引發惡性通脹。對上層來說,他們雖然對紙幣心生畏懼,但卻經常又不得不飲鴆止渴。因此,在清朝立國后,政府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干脆就對幣制進行了一刀切——不發紙幣。由此在今后數百年的時間里,將中國的貨幣完全錨定在貴金屬這種去中心化的資產之上。
4、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融合:當貴金屬遇到主權信用
從上面金屬貨幣和紙質貨幣的例子我們其實不難看出一件事情:如果說貨幣的前端外在形態是沿著“金屬→紙質/塑料→電子”這類逐漸便利化的邏輯前行,那么它后端背書資產的發展趨勢,則是一個不斷輪回的循環:“去中心化→中心化→去中心化→中心化……”在這其中,去中心化資產多屬于公信力強、但發行不可控的金屬貨幣,而中心化資產則主要為公信力弱、但發行可控的信用貨幣。
對于發幣機構來說,在這一時期,他們最為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發行一款兼具金屬貨幣與信用貨幣優點的產品——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公信力、能夠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認可;另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可控性,也就是既能通過準備金制度激發經濟活力,又不會因為監督缺位而出現濫發濫印的情況。正如上文所述,宋、元、明等朝代都曾對此進行過嘗試,但結果無一例外都是失敗,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上述朝代都是極為中心化的集權政體,當政府兼具發幣的職能時,就注定了其發行的信用貨幣是一款缺乏監管的資產,最終也必將走向惡性通脹。
由此可見,一個能夠兼具“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特點的貨幣,其發行者必須要能夠受到來自多方的監管與制約,以確保其貨幣的背后確實有相應數量的準備金作為保障。這就要求發幣機構所處社會格局的權力分布要相對去中心化,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古代的集權王朝,并不具備發行這類貨幣的基礎條件。而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世界歷史上第一款能夠維持經濟長期正常運行的信用貨幣,嚴格來講并非北宋交子,而是17世紀末期出現的英鎊。
具體來看,1694年,為了持續進行與法國的戰爭,國庫空虛的英國皇室開始想方設法向倫敦城里的富人和貴族借錢。最終雙方約定:倫敦城的富豪們出資成立股份制的英格蘭銀行,為英國政府專門提供持續的貸款。和所有的戰時貨幣一樣,英格蘭銀行當時也發行了紙幣“英鎊”。與“交子”類似,英鎊采取以“貴金屬本位”為主的準備金制,亦即“金本位制”。
但是,和“交子”不同的是,與決策高度中心化的中國古代王朝相比,17世紀的英國權力相對去中心化,無論是作為中央政府領導者的王室、還是各地的有產階級,都有相當的經濟甚至是軍事實力,更何況英格蘭銀行還是一個由眾多富豪組成的股份制銀行,所以,無論是銀行內部的股東成員、還是外部的政府與財團,英鎊的貨幣乘數都是面臨著相對嚴格的監督。
總體來說,英鎊后端的背書資產,實際上既有中心化的一方面,也就是銀行管理層擁有的貨幣政策決策權,亦有著去中心化的一方面,也就是其發行要基于貴金屬,同時準備金率要面臨著來自政府和領主的監督。可以說是真正地做到了將貨幣背書資產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融于一體,自此,以英鎊為先導,全球貨幣背書資產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程度越來越溫和,更多的是一個兩者兼具的情形,也就是“偏中心化”和“偏去中心化”。
從后來的情況來看,金本位制度對于英國經濟與物價的穩定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從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間,雖然英國出現了大幅促進生產力的工業革命、且爆發了多輪對外戰爭,不過,由于黃金儲備量的提升和英格蘭銀行的調節,全社會物價在250年間始終維持著平穩中略有下降的趨勢,總體來說起到了比較不錯的成效,因此在這期間,其幣制也引發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效仿。盡管各國貨幣所錨定的貴金屬資產各不相同,例如“金本位”、“銀本位”,以及金銀皆有的“復本位”,但其貨幣發行的根本邏輯,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
5、無盡的歷史循環:偏中心化與偏去中心化的輪回
在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現代貨幣制度誕生后的數百年間,全球各國貨幣的背書資產根據各國國情、外部局勢、生產能力的差異與變化,出現了多次調整,但從總體上講,并沒有脫離“偏中心化-偏去中心化”的二元格局:
◆每當商品的流通情況因故驟然超出了基于貴金屬的貨幣所能承載的水平,例如戰爭爆發、經濟飛速發展、貴金屬儲量不足時,貨幣發行者便會將貨幣與貴金屬脫鉤,轉而以中心化的國家信用作為貨幣價值的背書,從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放或回籠貨幣;
◆每當戰事結束、或是經濟漸趨平穩時,當局出于物價穩定、國際貿易等方面的考慮,便會將貨幣的背書資產調回為去中心化的貴金屬。
簡而言之,“偏中心化的機構信用-偏去中心化的貴金屬本位”這條不斷循環的主線,構成了現代貨幣歷史的最主要發展脈絡,除此之外的其他細節問題,相比之下都顯得相對次要。其中包括:
●貴金屬本位的幾個類別:金本位、銀本位、銅本位、復本位誰更合理;
●金本位的三個路線:金幣本位、金塊本位、金兌匯本位的替代關系;
●“英鎊霸權→英美雙錨→美元霸權”的貿易結算主導地位變化;
●引發貴金屬資產流動的國際政治、商業及金融事件。
可以這樣講:對于一個貨幣研究者來說,如果在貨幣信用背書資產走向的研究上,過于糾纏上面的那些細節,很有可能會在判斷大趨勢的時候受到干擾,最終得出不夠準確的結論。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20世紀70年代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由于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其意義被很多人放大,認為中心化的主權信用將會成為貨幣永恒的背書資產,而信用貨幣也不可能再出現任何的挑戰者。這使得他們不信任除卻主權信用之外的其他任何背書資產,最終低估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去中心化通證。
但事實上,如果按照“偏中心化機構信用-偏去中心化貴金屬本位”的二元循環理論來看,70年代黃金的非貨幣化,不過是貨幣發展歷史中的背書資產的一次正常調整——要知道法幣與貴金屬在全球范圍內的脫鉤,僅20世紀就出現了3次,雖然美元與黃金的脫鉤在當時尚屬頭一回,但從原理上來說,這件事情與之前任何一次貨幣資產“偏去中心化→偏中心化”的轉向,并無實質上的不同。
同樣的理念,放到現在依然適用。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增速趨于平緩,外加由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越來越中心化,當代貨幣的信用資產,正在又一次呈現出“轉向”的趨勢,也就是從基于美聯儲信用的“偏中心化”,逐漸倒向基于其他去中心化資產的“偏去中心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十幾年間,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去美元化”的嘗試和想法不斷涌現,這其中包括:
■歐盟成員國聯合發行歐元,力圖建立一個獨立于美國的、由歐洲各國進行“去中心化共同治理”的貨幣支付體系,而成員國也不斷擴張,從最初的12個,擴充到了現在的19個。
■越來越多的政商要人正在探討重返“貴金屬本位”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任職時間最長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而美國猶他州更是于幾年前通過“金銀幣法案”,正式確立金銀幣為該州的法定貨幣。
■包括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在內的產油國正在探索擺脫“美元依賴”的方法,尋求新的石油結算工具,其中委內瑞拉今年已經發布了基于區塊鏈的國家數字貨幣“石油幣”。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審視現有的“去中心化資產”,就會發現,他們中有不少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局限性:
▲基于多國去中心化治理的歐元,固然使得歐洲人在一定程度上繞開了美元主導的支付體系,但歐元的發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歐盟獨特的歷史,其經驗很難為其他國家和地區(例如亞太)所復制。況且一個由歐洲人發行的貨幣,盡管其管理較美元更加去中心化,但本質上仍然是優先考慮歐洲成員國的利益,其他地區的國家只能亦步亦趨,沒有主動權。
▲基于金兌匯本位的貴金屬貨幣,其背后的資產——也就是金銀的儲量年增速已經長時間低于世界GDP增速,很難再滿足世界商品流通的需求,更何況隨礦產勘采、長途運輸技術的進步,如今的黃金采掘與冶煉業務已經集中到了數家礦業大財團的手里,這樣一來,即便是貴金屬本位復辟,也難以重現原有的去中心化金屬貨幣格局。
由此可見,雖然目前全球貨幣的信用資產已經呈現出“去中心化”的傾向,但以什么樣的“去中心化資產”作為貨幣的價值錨定,也是一個需要仔細審視的問題。就目前來看,無論是去中心化的政治議會(歐元),還是貴金屬本位(金銀幣),都難稱是當下合理的選項,而相比之下,基于去中心化開源社區的區塊鏈資產,則是比前兩者更為適合的選擇。那么,區塊鏈將會和貨幣以什么樣的方式結合呢?它是否真的有能力對現有的偏中心化貨幣造成影響呢?在下一期文章中,我們將主要就這一問題進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