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虛擬幣交易所業務揚名的火幣,上月底成立了火幣中國。火幣中國業務繁多,包含人才服務、法律咨詢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火幣公鏈。某種意義上,火幣中國的業務是為了更好服務這條公鏈。
以移動互聯網來類比的話,公鏈相當于移動操作系統iOS或安卓,開發者可以在公鏈上開發基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應用。但行業現狀是市場上公鏈(操作系統)數量繁多,應用卻寥寥無幾,一位公鏈開發者比喻為“根特別多,沒長葉子”。
上百條公鏈中,不乏只想ICO(區塊鏈項目首次發行代幣)發幣套現離場者,也有立志成為區塊鏈3.0時代操作系統的公鏈。對于后者而言,如何爭搶開發者成了難題。公鏈操作系統的屬性意味著最終的贏家屈指可數,只是鹿死誰手尚無定論。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曾火速躥紅。來源:網絡 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劉曉蕾的話說,也許能夠勝出的那條公鏈現在還沒出來呢。
鹿死誰手尚難判斷
火幣中國主要提供火幣研究院、火幣大學(中國)、火幣Labs、火幣英才和火幣律林等服務。火幣方面表示,不同地區的業務,會在當地法律框架內展開。
此外,火幣舉辦了公鏈競賽,將選出“技術大牛”開發火幣公鏈。某種意義上,火幣中國的業務是為了更好服務這條公鏈。
火幣面對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不完全統計的話公鏈大概有100條,沒上線、正在開發的就更多了。”劉曉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某種程度上,公鏈帶著“發幣”的原罪。幾乎所有公鏈都會發行token(通行證或代幣),token是鏈上實體資產或虛擬資產的證明,會在公鏈完成ICO后轉化為貨幣資產。
這也是公鏈數量激增的原因。2017年以來,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幣價格一路水漲船高。一夜暴富的神話,使得投機者嘗到或看到了發幣甜頭,并對ICO發幣趨之若鶩。大量創業公司招募人馬開發公鏈,視ICO為最終目標。
“大量公鏈為發幣設計,基于實體經濟業務運行的鏈少而又少。”新加坡區塊鏈創業公司希格斯區塊(Higgs Block)董事長鄧柯對第一財經表示。
一時之間,各類泡沫濃厚的“空氣幣”充斥各大交易所,區塊鏈行業因此被稱為“幣圈”,鮮有聲音討論具體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的地位得到了公認。(來源:第一財經)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手發布公告,明確將ICO定性為非法公開融資。數字貨幣市場迅速冷卻,然而這對立志成為操作系統的公鏈未嘗不是轉機,區塊鏈也亟待正名——作為一項去中心化的全新技術,區塊鏈不等于幣圈。
在投機者橫行時,也有公鏈考慮了可擴展性以備日后承載應用。公鏈鼓勵開發者提交應用,審核通過后,開發者會獲得相應的token或虛擬幣——類似于“挖礦”。
“真正跑在區塊鏈上的應用不多。”劉曉蕾說,“有很多公鏈是號稱有應用的,但你能說它們的應用是應用嗎?”
火幣研究院一份報告指出:公鏈平臺項目數量為561個,但這些應用大都未進入實際使用階段,應用對應的token只有交易功能而無實際使用功能。
這也意味著,區塊鏈行業還處于尋找平臺入口階段。“操作系統”的屬性注定未來公鏈數量會大幅減少,只是沒有人能判斷出來,誰會是最后的勝出者。
“現在還看不出來哪條或哪幾條公鏈能留下來,最后勝出的那條公鏈很有可能還沒出來呢。現在去看公鏈,就像上世紀90年代看互聯網一樣,看不清楚的。”劉曉蕾對第一財經表示。
在獲取應用上,不同公鏈有不同思路。以最熱門的以太坊和EOS為例,以太坊應用門檻較低,更容易給開發者通行證;EOS則設立了相對較高的門檻,會對應用進行篩選。
火幣又會如何拓展開發者?“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迷霧。還沒有確定未來會怎么走,現在說還太早了。”火幣中國首席執行官(CEO)、火幣公鏈總經理袁煜明稱。
3.0階段走入現實生活
區塊鏈3.0時代是否僅僅是一種假想,還是可以實現的圖景?
按公認的劃分標準,1.0階段是區塊鏈進入公眾視野,區塊鏈唯一應用場景是虛擬貨幣,典型代表為比特幣;在2.0階段,以太坊、NEO、QTUM和EOS等平臺則對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底層技術進行升級,開發者可以在平臺(即公鏈)上搭建應用;3.0階段尚未到來,是從業者的理想狀態:區塊鏈技術真正成熟,和實體應用結合愈加緊密,真正走入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
但3.0時代到來之前,所有平臺面臨著技術突破瓶頸、用戶數量偏小難題。
為何公鏈應用比較少?袁煜明對第一財經表示,首先區塊鏈技術還不夠成熟,以應用數量最多的以太坊為例,發展至今不過4年時間,網絡經常出現堵塞情況,預計公鏈技術會在2018年到2020年才會成熟。
除了發展時間極短,區塊鏈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用戶滲透率不足。“目前全球區塊鏈用戶只有幾千萬,區塊鏈用戶規模只相當于互聯網上世紀90年代的體量。一些場景只有用戶滲透率提高了才能做。就好像在上世紀90年代,滴滴和美團是做不起來的。”袁煜明稱。
和互聯網類似,美國區塊鏈項目以技術見長,中國則以應用場景豐富而取勝,這解釋了為什么火幣選擇中國來開發公鏈。
“客觀來說,目前區塊鏈主流技術創新都產生在美國,技術創新上美國要比中國領先不少。”袁煜明表示,“中國技術創新或許不足,但應用市場是可以造就大公司的——百度、阿里都是應用市場造就的。國內應用場景比較豐富。”
劉曉蕾指出,區塊鏈可以發力的地方有很多,如大宗商品交易、企業政務、存證保管、版權確權。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更像是對生產關系的一種改造。
以醫療行業為例,患者病歷等資料無法在醫院間共享,重復就診實際上造就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在中心化背景下,沒有所屬關系,機構是不愿意把自己數據給第三方的,它本身有數據所有權。但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在節點上,可以在不擁有數據的基礎上使用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的‘可用不可視’。”劉曉蕾稱。
不僅是從業者,監管層也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發展、如何適配具體應用場景。已經有地方政府先行先試,向區塊鏈企業拋出繡球。
10月8日,“海南自貿區(港)區塊鏈試驗區”在海南生態軟件園正式設立。海南生態軟件園同時宣布與牛津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共建“牛津海南區塊鏈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區塊鏈及監管科技實驗室共建“區塊鏈制度創新中心”。
海南生態軟件園總經理楊淳至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海南生態軟件園會嚴格要求自己,所有進入園區的企業都會嚴格挑選,審查其股東背景以及團隊人員,做好行業自律。
除了火幣中國,海南生態軟件園還吸引了360區塊鏈、迅雷區塊鏈、火星財經總部等區塊鏈企業入駐。在楊淳至看來,區塊鏈之于海南,猶如人工智能之于上海、智能制造之于重慶、大數據之于貴州,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契機。
地方政府的背書,對區塊鏈去妖魔化也有著正向意義。行業翹首以待的區塊鏈3.0時代,也正在走向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