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VC對于區塊鏈領域創投達10億美金,區塊鏈IOC募集金額達50億美金,但任何一個投資熱點的背后,都面臨投資熱度下降后企業的思考。麥肯錫在文章中細分不同行業的區塊鏈的具體應用,探討區塊鏈在應用中的戰略價值,并探討如果解決了區塊鏈技術普遍應用的幾個問題后,究竟企業要采取什么戰略路徑,才能獲取區塊鏈紅利。
麥肯錫對于區塊鏈戰略價值的核心認知為:區塊鏈技術并不局限于通過去中介化來創造價值;短期來看,區塊鏈的實際戰略價值主要在于降低成本;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應用還需三到五年時間。
原文來自mckinsey.com,作者Brant Carson, Giulio Romanelli, Patricia Walsh, and Askhat Zhumaev,原文題目:Blockchain beyond the hype: What is the strategic business value?
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決策要不要投身區塊鏈主要看兩點,一是具體應用場景,二是公司本身的市場地位。
眾所周知,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個、也是最名聲大噪(也有人認為臭名昭著)的應用;比特幣因價格飆升和巨幅波動而長期占據新聞頭條,引發了人們對區塊鏈實際價值的普遍關注和猜測。這種關注和探討并不奇怪,因為僅僅在2017年一年時間里,比特幣市值從不到200億美金暴漲到超過2,000億美金。而比特幣還僅僅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就已經引起了政府和行業的關注。
區塊鏈已經成為達沃斯論壇的一個重點話題;而世界經濟論壇的一項調查預測,到2027年,全球10%的GDP將通過區塊鏈技術存儲。已經有多個政府發布了關于區塊鏈潛在影響的報告。而僅僅在過去兩年,已經有超過50萬關于區塊鏈的出版物問世,在Google上搜索區塊鏈,搜索結果多達370萬條。
更為最引人注目的是,區塊鏈領域正吸引著大量的投資。VC對于區塊鏈創業公司的投資持續增長,2017年達到10億美金。而通過區塊鏈獨特的募資渠道ICO募集的資金,已經飆升至50億美金。同時,科技巨頭們對于區塊鏈的投入也相當可觀:IBM投入超過1000名員工,2億美金來做基于區塊鏈的物聯網研發。
拋開各種宣傳炒作,區塊鏈技術本身仍不成熟,市場也處于萌芽狀態,更沒有清晰的商業化路徑。所以,如果單純對區塊鏈技術進行非結構化試驗,而不對其應用價值進行戰略性的評估,很多公司將看不到任何投資回報。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該如何思考與判斷區塊鏈是否具備戰略投資價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研究不僅試圖評估區塊鏈對各主要行業的戰略重要性,還想探究誰能通過何種方式來獲取區塊鏈紅利。我們對各個行業逐一進行了深入調研分析,結合專家和公司的訪談,匯總了區塊鏈在各個主要行業的超過90個分散的應用場景,它們的成熟程度各不相同。(見下表)
我們對這些應用場景的影響、可行性做了評估和壓力測試,以更好地理解區塊鏈的總體戰略價值,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實現戰略價值落地。
我們的分析表明,區塊鏈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區塊鏈技術并不局限于通過去中介化來創造價值,這將鼓勵基于許可鏈/私鏈的商業應用;
在產生變革性的商業模式之前,區塊鏈的短期價值主要在于降低成本;
區塊鏈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三到五年的時間,要突破的最大難點在于解決“競合關系”悖論,從而建立一個共同的標準
企業在其區塊鏈戰略中應采取以下結構化路徑:
評估區塊鏈的價值,首先要抱有務實和懷疑的態度,從影響力和可行性入手,分析判斷其在特定行業可落地的細分場景、有沒有解決真正的痛點;
抓住區塊鏈的機遇,則要從企業本身的市場地位出發,評估企業構建生態系統、建立標準、面對監管與合規方面的能力,來制定其區塊鏈戰略。
通過正確的戰略,企業可以在短時期內在區塊鏈上獲益。而有能力將自己的區塊鏈作為市場上通用解決方案的主導者,應該現在就押下重注。
關于區塊鏈的基礎認知
圍繞區塊鏈,炒作與神化居多,真正的事實往往很難看清。
從學術概念上來說,區塊鏈是在公共或私人計算網絡上共享的分布式賬本或數據庫。網絡中的每個節點上都儲存著賬本的副本,因此可以避免單點故障(造成的損失)。每條信息都經過數學加密,并作為新的“塊”被添加到原有的“鏈”中。新的“塊”要讓其他參與者通過多種共識協議加以驗證后,才能被添加到“鏈”中。這樣就無需中心化機構,也可以達到防止欺詐或重復計數。賬本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進行編程,在區塊鏈上紀錄一組條件,當條件滿足時就自動觸發交易。比如,智能合約可以用在保險的自動賠付上。
關于區塊鏈的五種比較常見的誤區,包括認為:
1.比特幣就是區塊鏈
2.區塊鏈優于傳統數據庫
3.區塊鏈是不可變或不可篡改的
4.區塊鏈絕對安全
5.區塊鏈具備保真功能
同時解釋了這些誤區錯在哪里,以及事實是怎樣的。
區塊鏈的核心優勢在于去中心化、加密安全性、透明性以及不可改變性。它使得不通過第三方就能驗證信息、交換價值成為可能。區塊鏈并非單一形式,技術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配置,來滿足特定應用場景的目標和商業需求。
為了更清晰的表述區塊鏈應用的多樣性,我們從區塊鏈兩個最基本的功能——紀錄保存和交易——出發,把區塊鏈應用分為六個大類。
一些行業的應用可能涉及多個類別,而其他行業集中在一或兩個分類中。這個分類框架以及后面進一步的應用案例分析,將逐步揭示我們對于區塊鏈戰略價值的本質和可行性的核心認知。
從記錄保存的功能出發,有三類:1靜態存儲類、2身份識別類、3智能合約類;
從交易功能出發,也有三類:4動態存儲類、5支付類、6其他。
我們同樣列出了分類依據以及舉例了部分具體應用。
我們對于區塊鏈戰略價值有三個核心認知,并給出了核心分析要點。
核心認知一:區塊鏈技術并不局限于通過去中介化來創造價值
現有的機構和多方交易通過合適的區塊鏈架構,可以從區塊鏈減少交易復雜性和降低成本的優點中獲利,以及在透明度和防欺詐方面上得到改進。因為有利可圖,現有的企業也愿意應用區塊鏈,而不是被這股浪潮所取代。我們判斷,最有可能在短期內取得成功的商業模式是許可鏈或私有鏈,而非公鏈。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公共區塊鏈,因為完全去中介化的特性,被視為對現有中心化格局的挑戰者和巨大威脅。而私有區塊鏈托管在私人計算網絡上,具有可控制的訪問和編輯權限。(如下表)
按照數據是公有還是私有、參與者是否需要得到許可進行讀寫,我們把區塊鏈機構分為如下四類,我們分別列出了他們的特性,以及隨之帶來的可擴張的強弱。我們判斷,多數商用的區塊鏈將采用私有的、需要許可的架構,來使開放性和可擴張性達到最優。
通過私有的、需許可的區塊鏈,公司無論大小,都能在其中獲得商業價值。本就占據主導地位的玩家可以繼續保持中心化的地位,也可以與行業中的其他參與者聯手獲得和分享價值。而參與者可以從安全共享數據中獲利,當然,哪些數據被分享,分享給誰,何時分享,都是被控制的。
對所有公司而言,通過先小范圍試驗再逐步規模化的路徑,許可鏈/私鏈可以讓不同的價值主張得以穩步實現。目前已經有的應用案例包括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他們部署了區塊鏈系統來做股票清算,減少了旗下股票經紀們的后臺核對工作。而IBM和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Maersk Line正在建立一個合資公司,并將一款區塊鏈交易平臺推向市場。這個平臺的目標是為參與全球航運交易的用戶和交易參與方提供安全、實時的供應鏈數據和文件、文書的交換。
未來,區塊鏈可能成為紀錄、身份、交易的新開放標準協議。我們不能簡單否認這種可能性。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管理、存儲以及資助一個數據庫的整體解決方案。真正的點對點模型將在商業上可行,因為區塊鏈通過Token來獎勵參與者的貢獻,并且讓他們能夠享受到未來增值部分的收益。當然,這種模式帶來的心態改變和對現有商業的顛覆是巨大的。
如果是現有的行業參與者們本身已經運用了區塊鏈技術并為此調整了運營模式,并且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們從中獲益,那么,就不會激勵太多的后來者入局。長期來看,現有參與者對于區塊鏈技術的適應和整合程度,是區塊鏈能否成為平臺、會成為多大的平臺的決定性因素。
核心認知二:短期來看,區塊鏈的實際戰略價值主要在于降低成本
區塊鏈或許有顛覆現有平臺,成為運行新模式的基礎的可能性,但它最先可以有所影響或者說第一步能解決的問題是提高運營效率。通過從現有流程中減少中間環節,減輕保存紀錄和管理交易對賬等的行政工作,就能有效降低成本。這樣,企業從降低成本中獲利,又為提供區塊鏈服務的參與者創造了新的收入,這個模式就可以跑起來了。通過我們對90多個應用案例的財務量化分析,我們預測短期內70%的價值來源于降低成本,其次才是創收和資本減免。(具體見下表)
某些特定行業天然就是更適合區塊鏈解決方案的,例如:金融服務、政府、以及醫療。金融服務驗證和轉移財務信息和資產的核心功能與區塊鏈可傳遞價值的特性高度匹配。目前的主要痛點,尤其是在跨境支付、貿易金融方面,可以用基于區塊鏈的解決方案,這樣既能減少必要的中間機構數量,并且能隱匿地理位置。更進一步的降低成本是在資本市場結算環節和生成監管報告環節。這些價值的可能性已經得到了驗證,我們看到,大約90%的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的銀行已經在試驗或投資區塊鏈。
與銀行一樣,政府保存和驗證紀錄的重要職能也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得以實現,而此舉將大幅降低行政成本。公共數據在政府機構之間以及企業、公民和監管機構之間往往是孤立的和不透明的。而用區塊鏈來處理從出生到納稅的各項數據時,基于區塊鏈的紀錄和智能合約能簡化政府與公民的互動,同時提高數據安全性。許多公共事業領域的應用,例如基于區塊鏈的身份紀錄,也將成為更廣泛的經濟領域應用的輔助解決方案和標準。超過25個政府正在積極應用由創業公司提供支持的區塊鏈先鋒試驗項目。
在醫療健康領域,區塊鏈可能成為打通供應商、病人、保險公司、研究人員之間數據獲取和交換價值的關鍵。基于區塊鏈的醫療記錄不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還可以讓研究人員訪問到隱去患者身份信息的歷史醫療數據集,這對于醫學研究的進步至關重要。智能合約能讓患者對于自己的健康數據有更高的掌控權,甚至掌控商業變現對個人數據的讀取。舉例來說,他們可以像使用自己數據來研發新藥的藥廠進行收費。區塊鏈也可以與物聯網傳感器結合,來確保藥物、血液和器官處于全程冷鏈環境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區塊鏈的價值可能從降低成本升級為產生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創造收入。其中,最具潛力和革命性的用例之一是創造一種分布式的安全的電子身份,不論是顧客身份的認證,還是通過身份幫助企業更好地認知客戶,以及涉及到的相關服務。當然,由于當前的種種限制,由此衍生出的商業模式只能說是一個長期來看的可能性。
核心認知三:區塊鏈技術的普遍應用還需三到五年時間
區塊鏈要發揮其戰略價值,必須要能提供商業上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且這種解決方案是可規模化的。我們按照標準與合規、技術、資產、生態等四個關鍵因素逐一評估了超過90個潛在的具體應用。雖然很多公司已經在嘗試,但因為幾個關鍵原因,我們判斷區塊鏈應用要達到客觀規模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我們認為區塊鏈在各行業可行性取決于四個因素:資產類型、技術成熟度、法規與監管以及生態系統構建。我們列出了14個主要行業,分別對其四個決定性因素按程度高低分為四個級別,評估表格如下:
區塊鏈技術要達到普遍應用,我們認為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判斷至少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根據:
共同標準至關重要
目前,制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共同標準和清晰的法規監管。但鑒于該領域的需求和共識如此強烈,這些問題的解決已經提上日程。如果有單一的主導者或是政府機構能授予其法律地位,那這個標準的建立就相對簡單。例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法規承認區塊鏈作為土地登記的合法紀錄。
而當這個合作并非單一主導,而必須有多個參與者時,標準的制定就越發復雜,但也更加必要。我們看到,一些行業聯盟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比如匯集了全球70多家銀行的R3區塊鏈聯盟將合作開發金融級的區塊鏈開源平臺Corda。類似這樣的平臺有助于建立區塊鏈急需的通用標準。
全球來看,各國的監管機構立場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選擇參與其中而非完全對立。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ICO視為證券,此舉被視為ICO進入主流且納入監管。2017年,澳大利亞標準局代表國際標準協會牽頭制定了區塊鏈優先路徑圖并將幫助建立共同術語作為關鍵的第一步。目前來看,各國政府大多采取技術中立的監管態度——對于區塊鏈等特定技術持既不推動、也不禁止的中立態度。
技術仍需改進
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不成熟也是當前制約其可行性的重要因素。
一些人認為受制于能量消耗和交易速度,區塊鏈難以規模化,這其實是把區塊鏈和比特幣混淆所產生的誤解。事實上,技術上可以通過不同的設計和配置來達成特定的商業訴求,比如通過配置“塊”的大小來決定速度,通過配置共識協議來確定其安全性,調節公證人數來配置存儲等等。以區塊鏈在愛沙尼亞醫療領域的應用為例,目前這些健康數據并沒有存儲在區塊鏈上,而是在“脫鏈”數據庫中,區塊鏈技術僅用于識別、連接和監控這些健康紀錄,以及管理這些紀錄的訪問和修改權限。這些妥協意味著區塊鏈在目前這個階段相較于傳統數據庫可能并沒有優勢,但隨著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些限制正在減少。
同時,區塊鏈技術的不成熟也增加了替換成本,尤其是考慮到需要替換整個系統,成本將相當可觀。對于企業和組織來說,必須尋找值得信賴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因為只有當舊系統完全被替代,大部分降低成本的收益才得以實現。目前,很少有創業公司具備足夠的可信度和技術穩定性來為政府和行業做大規模部署。主流科技巨頭都有強烈意愿來滿足市場在這個領域的需求,并選擇和云存儲類似的發展模式,通過區塊鏈即服務(BaaS)產品來實現。
資產必須可數字化
資產類型和天然屬性決定了其通過區塊鏈來改進紀錄或交易的可行性,以及是否需要集成其他技術來實現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里的關鍵在于資產的可數字化程度和潛力。例如,股票本身就是通過數字化記錄和交易的,這種在區塊鏈系統中非常容易實現端到端的管理,或是通過API接入現有系統。
而對于那些本身非數字化的物理產品,如果想連接并固定到區塊鏈上,就需要借助物聯網或是生物識別技術。這種類型的鏈接可能暴露區塊鏈賬簿的安全性漏洞。因為雖然區塊鏈的紀錄具有不可改變的特性,但是物質本身或是傳感器有被篡改的可能。例如,我們要通過區塊鏈來追溯牛奶、谷物等的存儲,就需要借助射頻識別這樣的標記系統,這么做可以提高安全保障,但仍然無法做到100%保證。
亟待解決的“競爭合作”悖論
生態屬性是區塊鏈能否大規模應用的第四個關鍵因素,因為它定義了一個應用是否可行的臨界量。區塊鏈的主要優勢在于網絡效應,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潛在優勢激增;但同時,其協作也更趨復雜。舉例來說,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數字媒體領域的牌照、許可使用費支付等問題,就需要在大量數字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海量的協調。
天然的競爭者之間必須一起合作,這種競爭合作悖論正在被解決,但已經被證明是區塊鏈應用規模化的最大阻礙。問題不在于識別網絡,甚至不是最初的認同,而是在于對系統、數據、投資等監管決策的產生和管理達成共識。要克服這個問題常常需要贊助商(如監管機構或行業機構)來起帶頭作用。此外,必須確保對參與者的戰略激勵是一致的,這在高度分散的市場中很難做到。在某一些行業應用可行需要的合作門檻遠低于另一些行業,而在某些行業里,甚至需要建立跨行業的網絡才能產生實際收益。
企業應該采用何種戰略路徑?
基于我們的調研和由此建立的認知,我們將采用以下結構化的方法來回答這個關于區塊鏈商業戰略的經典問題。
在哪條賽道上競爭:關注具體而有潛力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領域充斥著海量應用,企業在面臨選擇要去抓住具體哪個機會時往往無所適從。事實上,可以采取一種務實而懷疑的態度,結構化地縮小選擇范圍。第一步是判斷這個應用場景是否有巨大的、可獲得的實際價值。只有客戶的真實需求和痛點出發,才能避開所謂的開發者陷阱,真正發揮區塊鏈解決消費者摩擦的作用。
先找到真正的剛需痛點,才能從可行性、局限性的層面對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潛在商業價值做精確分析。而更進一步,需要結合行業概況、公司的專業能力等來做決策。公司必須對各環節上的細微差別有所了解,才能確定投身方向才能獲得可靠的投資回報。而如果一個應用根本不滿足可行性和投資回報的最低要求,那么公司根本不用考慮后面一部要采取哪種區塊鏈策略。
如何競爭:根據自身市場定位來優化區塊鏈戰略
一旦公司找到了一個有潛力的應用場景,那進入第二步,根據目標市場的定位來制定競爭策略。我們之前對于可行性的討論,大多局限于企業自身可以影響的范圍,即使是技術和資產限制也可以通過一些權衡和調整來形成一個可行的方案。但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公司在區塊鏈方面的戰略將受兩個最重要的市場因素決定,而這兩點恰恰是公司本身很難通過主觀努力改變的:
一、市場支配地位——企業對于該場景中主要參與者的影響能力
二、標準化和監管壁壘——該場景對于監管許可和協調標準的需求程度
這兩個因素對于確定公司的最佳戰略路徑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實現協作的必要條件。區塊鏈的價值在于網絡效應與協作,所以需要各方共同遵守一個標準才能夠實現價值——多個單一的區塊鏈與傳統數據庫相比并沒有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終將出現市場公認的標準,而對非主導標準的投資則將完全浪費。
先從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出發考量,決定在這四種戰略路徑中(領導者、召集者、跟隨者、進攻者)選擇哪一種,然后再來看具體應用場景上先關注哪一個。
領導者
市場領導者應該立即采取行動,保持其市場地位,并從自己的優勢出發利用機會制定行業標準。如果在一個政策和監管壁壘較少的場景,占有主導地位的玩家完全有機會建立市場標準的解決方案。
對這類公司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不作為,這將導致他們失去擴大競爭優勢的機會。采用了行業領導者戰略路徑的一個例子是Change Healthcare,作為美國最大的獨立的醫療行業IT公司之一,他們推出了企業級的醫療區塊鏈平臺,用于處理索賠和支付。
召集者
召集人要做的事情是推動旨在建立新行業標準的聯盟和對話,而此舉將顛覆各自現有的業務。除非是在一個領域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玩家,其他人沒有辦法在一個需要面臨更大監管和標準壁壘的領域靠單打獨斗來建立區塊鏈標準和應用。相反,他們可以把自己定位和塑造成“召集人”的角色,聯合這個領域的其他玩家一同制定標準,并從中盡可能獲得更多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運用“召集人”策略必須要找高價值的應用場景,例如貿易融資這種如果沒有廣泛共識的標準就無法實現其價值的領域。采用“召集人”戰略的一個例子是豐田,他們的研究所集合了全球四個合作伙伴一同建立汽車領域的區塊鏈聯盟,專注于為自動駕駛提供區塊鏈解決方案,包括數據共享、點對點交易,基于使用的保險等。
跟隨者
如果在市場上處于追隨者的定位,也應該仔細考慮并實施適當的區塊鏈策略。這個級別的玩家對于行業內其他參與者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區塊鏈應用還需要面對強監管和標準壁壘。對這類企業來說,不能對市場的新技術變化視而不見,而是應該密切關注區塊鏈的發展,并做好快速采用新標準的準備。如同企業已經在采用云服務的同時面臨著潛在風險,但也同時建立了法律框架一樣,跟隨者們也應該制定如何實施和部署區塊鏈技術的戰略。
對區塊鏈領域而言,“跟隨者”戰略其實是特別危險的,因為行業中制定規則的少數玩家可能會建立需要許可的私有區塊鏈網絡,例如船運行業。那么無論跟隨者動作有多快,可能在規則制定的那一刻就已經出局了。對這類公司而言,可以選擇早站隊,選擇加入現有的、有潛力的聯盟來降低這種出局的風險。而加入聯盟的短期投資成本會遠遠低于掉隊的長期成本。
進攻者
進攻者往往是新進入市場的玩家,他們沒有現有的市場份額需要去保護,因此他們更有動力尋找和采用破壞性、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和區塊鏈解決方案。“進攻者”戰略適用于通過向市場提供一種顛覆性的服務來破壞現有玩家格局的最具顛覆潛力的應用場景。金融、保險、理財等大多數點對點的應用都可以劃分到這類場景。采用“進攻者”戰略的一個例子是澳大利亞一家創業公司PowerLedger,作為一個再生能源的點對點交易平臺,他們通過ICO籌集了3400萬澳元。
而已經在這個市場中的玩家,可以在非核心的數字業務中率先用“進攻者”戰略進行部署。那些區塊鏈即服務(BaaS)的提供商通常采用攻擊策略,因為他們要做的就是把服務賣到自己目前并不在其中的行業。而采用攻擊戰略的公司往往會尋求與該領域主導公司合作,來提升自身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從我們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市場炒作背后,區塊鏈技術對于公司確實具有戰略價值,這種價值短期來看表現在降低成本和去中介價值,長期來看可能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現有的數字基礎設施和區塊鏈即服務(BaaS)產品的增長降低了試錯成本,許多公司已經投入試水。然而,受到一些基礎性因素的制約,哪些具體應用可以規模化,何時能做到規模化,這種規模化何時能獲得投資回報,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我們采用務實和懷疑的態度,評估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對于市場影響的規模和速度,這能幫助我們找到最佳的賽道以及最適合自己的競爭策略,使公司短期內就能夠獲益。事實上,那些在行業內有絕對統治地位、有能力把自己的區塊鏈打造成行業通用解決方案的巨頭級玩家,應該采取行動,立即、馬上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