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由浙江大學方圖區塊鏈研究中心與浙江省金融科技協會聯合主辦的“中美區塊鏈技術與應用交流大會”上,來自耶魯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CertiK聯合創始人邵中、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陳文智以及多家由耶魯系畢業學生創業的區塊鏈公司,共同探討如何讓“不可能三角”獲得平衡,答案是樂觀的,邵中和陳文智都認為,技術天花板并不難打破。
然而,想靠技術改變世界的區塊鏈,因其“去中心化”的天然特性,遇到更多可能來自政策、法律、市場信心以及傳統利益集團的挑戰,打破這些壁壘,需要耗費比構建“完美三角”更長的時間。
“完美三角”并非不可能
最近幾天,比特幣的價格反轉,截至7月26日凌晨,基本在8100-8200美元之間徘徊,較兩個月前不足5800美元的低點上漲了近40%,但對于交易者來說,緩慢的交易速度令人心焦。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是比特幣自出生以來便備受追捧的原因,但由此帶來每秒只有7筆的TPS(每秒交易量)也讓這個天生的數字貨幣難以在現實金融支付領域成為主流。另一個問題是安全。今年以來,隨著美鏈BEC、EOS相繼被爆出存在巨大漏洞,對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安全問題的討論終于從“白帽子圈”走向大眾,更令人心驚的是,這些漏洞很可能是系統性的,據全球首家將區塊鏈與安全系統融為一體的區塊鏈平臺韓國MOFAS的聯合創始人、CTO Seongkee Kim向記者透露,光以太坊就大概有18000個漏洞。
摸索中的區塊鏈項目大多只能兼顧其二,EOS希望用超級節點將TPS提高至百萬級,但卻被質疑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原旨”,而一行代碼引發的“史詩級漏洞”也讓它的安全性令人擔憂,“完美三角”究竟是否存在?
“達到完美三角還是很有希望的,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已經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作為計算機程序語言設計領域的國際權威,邵中研發的SML/NJ是SML語言(函數式編程語言)最流行的編譯器,而他最近幾年在形式化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領域更是成就斐然,其參與創辦的區塊鏈項目Certik,就是用這一方法為智能合約、區塊鏈應用提供安全性服務的公司。
所謂形式化驗證,是指根據某些形式規范,使用數學的方式證明軟件設計的正確與否,通俗地說,就是對每一個智能合約的代碼進行審計,利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智能合約代碼模型與設計模型是否相匹配。通過這種方式,智能合約的設計者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找到程序中的bug,并進行修改,從而徹底杜絕“一行代碼造成數十億蒸發”的悲劇。
陳文智也一直在考慮如何解決“三角問題”,他介紹的方案是DAG(有向無環圖),所謂有向無環圖是指從任意一個節點出發,根據方向無法回到原節點的圖,通過這種方案,可以解決區塊鏈TPS小的問題,提高吞吐量,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但也有人認為,對于不可能三角不必糾結,即使TPS過了百萬,也很難達到電商交易量的需求,單純追求數據毫無意義,“到今年年底,90%以上的公鏈會死掉,只有客戶體驗好的會繼續活下去。”
“落地”期待的力量:政府之手
然而,即使達到了“完美三角”,也并不意味著區塊鏈的春天就要來了。
“最有可能引爆區塊鏈的是央行,如果央行發行數字法幣,則現在區塊鏈項目遇到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FORTUNA方圖創始人蔡良濱認為,目前大多數區塊鏈項目處于“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的階段,政策、資源以及用戶教育等方面的挑戰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
方圖的主鏈方塔即將在9月上線,這是一個為數字貨幣場外交易平臺,蔡良濱希望可以通過區塊鏈將數字貨幣場外交易的信息成本和信用成本降到最低,或者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數字貨幣的“淘寶”,買賣雙方在平臺上完成交易,而平臺通過穩幣USDT(可以與美元進行1:1兌換)承擔類似支付寶的角色。
但這并不是蔡良濱最終想做的,擁有金融豐富背景的他希望方圖成為線下金融衍生品場外交易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交易變得透明,交易成本也大幅降低,但他需要先回答兩個問題:交易雙方為什么要信任方圖?方圖又憑什么做擔保?
這兩個問題,他選擇先在信仰者眾多的區塊鏈金融圈內嘗試解答,至于理想中的金融大變革,只能靜待監管機構“花開”。
“去中心化更多面臨的是政策方面的挑戰,它甚至是對社會結構的一種革命性改變,原有的經濟、社會組織結構都可能被打破,一向中心化管理的國家能接受這種顛覆性變化嗎?能夠適應這種新的機制嗎?”邵中認為,中美兩國對ICO非法的認定,說明政府在這方面非常謹慎。
讓你的消費、借貸數據都能賺錢
“所有存在暴利的金融領域,就是區塊鏈應該進入的地方。”這個判斷是蔡良濱選擇創業的理由。區塊鏈如何落地?殺手锏是什么?目前爭議很多,但唯一可以達成共識的是,金融與區塊鏈天性最為契合。
“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信貸數據有多值錢。”另一個來自耶魯系畢業生朱晟卿的創業項目是Distributed Credit Chain(簡稱DCC 分布式信用鏈),他希望建立一個分布式的資產歸屬和信貸行為的數據分享平臺, DCC會把用戶數據利用區塊鏈技術分布存儲在鏈上,然后把數據摘要轉換成一個哈希值,當金融機構需要使用相關數據時候,必須要有用戶給予的密鑰才能打開數據進行操作。簡單理解,就是讓普通借貸者可以將自己的信貸數據作為資產進行估值和買賣。
然而,數據確權和收集是DCC遇到的最大難題,中國并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用戶對自己接受互聯網服務產生的數據是否擁有所有權,因此此前“默默收集”用戶信息的金融機構是否愿意被區塊鏈透明監督,需要打個問號。朱晟卿希望這些問題在法律層面能盡快確立,他以英國為例,“隨著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現在你在英國住酒店,酒店必須要讓你填一份詳細的知情書,告知你的信息將可能用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