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內部自然運作的規則,取個名字,叫做內源性規則。推動和維護區塊鏈技術的規則,取個名字,叫外源性規則。
賦之于外源性規則的管理,我們稱之為基礎設施的管理。
多了個“的”字,名字并不嚴謹,但也簡練地表達了意思。
基礎設施管理,少了“的”,意思自己就可管理自己,將共識規則之類的編碼到了硬件中,自動執行那套規則的邏輯。每個交易者改不了那套規則,但可以鉆規則的漏洞。比如發現代碼中有些操作有溢出風險,來那么一下,卷走幾千萬,不心疼。
基礎設施的管理,多了個“的”,意思我管不了自己,得靠別人管。比如本來可以卷走上百億的,不料被交易所看到了,緊急關停所有交易,只卷走了一千萬,不過也夠一輩子吃喝的。那些交易所該怎么處理這個事件,怎么問責,怎么補漏洞,就是外源性規則這塊的內容了。
為啥需要 “ 基礎設施……的……管理” ?其實這個管理的出現,也暗示了區塊鏈的不完善。與其說技術的不完善,不如說與當今社會還存在相當不匹配的地方。
比如最近發現的兒童色情圖像涉及區塊鏈而廣泛傳播,比如利用比特幣進行軍火及毒品交易等等。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的特性,會讓這些污點永遠流傳。然而,人類有時候并不是人人都想要透明公平,也不想自己不好的東西永遠留在區塊鏈上。于是,這又與區塊鏈本身的特性相矛盾。
矛盾是件好事,因為這標志著區塊鏈技術開始撞擊著、影響著、融合到我們的生活中。
然而,區塊鏈本身的技術閃光點,讓我們過于關注技術層面的變化。而對于區塊鏈外部,影響更廣泛的社區運作、社會規則等等因為過于模糊和分散而興趣較弱。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關注內源性規則,而忽略了外源性規則。也不要只看樹木,不看森林。畢竟外面的世界才是區塊鏈想改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