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博鰲亞洲區塊鏈論壇引發廣泛關注,并非是技術研發、應用設計取得了重要成果,只是因為論壇上特型演員的表演為人詬病。
盡管主辦方聲明特型演員的言論并不能代表組委會。但是,這種行為已經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并不會因為一紙聲明煙消云散。
聽起來規格很高的區塊鏈論壇,因為不合時宜的表演引人側目。聯想近年來區塊鏈圈內層出不窮的亂象,不免多了幾分鬧劇味道。
不管主辦方如何撇清關系,但組委會邀請一位演員來參加論壇,絕非是為了影響區塊鏈專業人士。“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想影響的恐怕是“中國大媽”。暫且不說是否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區塊鏈如此專業性強的投資由一位特型演員來“代言”,著實是“風馬牛不相及”。
很多人號召抵制這種山寨區塊鏈會議,有人表示“區塊鏈行業會被不專業的所謂‘區塊鏈媒體’害死”。
比特幣自2009年由中本聰提出,至今不過十年歷史,卻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過程。作為其底層技術基礎的區塊鏈,在2015-2016年度過理論和研究的階段走向應用。因為有較高的技術門檻,一般投資者很難直接對其進行投資。不過,既然市場需求已經形成,依托于區塊鏈的投資理財產品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由于普通投資者缺乏相關的辨別能力,一些公司便在宣傳上大做文章。比如,這次區塊鏈會議上特型演員的表演造成的噱頭,到底是主辦方的無心之失,還是刻意為之,外人并不知曉。然而,“演員”不只有特型演員,任何能打動“中國大媽”的元素都能被用來做宣傳。
畢竟,人們對陌生事物是存在戒心的,用熟悉的明星、元素為之“代言站臺”,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投資者的陌生感,很多時候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有效的營銷手段。昨日的表演意在打動對偉人有深厚感情并且手有余財熱衷于投資金融產品的50后、60后的大爺大媽,也是鬧劇的真正原因所在。
從技術上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共享加密數據庫,它是一種隱藏在比特幣底層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而其核心價值在于安全性上,能夠解決信任問題。這項技術如果能夠發展成熟并大規模投入使用,將對社會發展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然而,當下的區塊鏈研究、應用,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安全局限,導致其在技術層和業務層面臨諸多挑戰。
據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區塊鏈相關產業發展相當迅速。截至今年3月底,國內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區塊鏈公司達到456家。
看起來產業鏈已經基本形成,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懂區塊鏈技術的令人懷疑。近乎“狂熱”的發展,很難讓人不聯想到互聯網金融初期,尤其是P2P早期的亂象。如果區塊鏈行業不能回歸理性,那么很有可能被這種瘋狂徹底毀掉。
對投資者來說,盡管區塊鏈技術從長期來看會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如果要對區塊鏈進行投資,還是要充分考慮相應的風險。
跟風投資的普通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所謂的投資項目,實際上不過是頂著“區塊鏈”名義的傳銷騙局,普通投資者如果貿然進入,很有可能最后不是被“割韭菜”就是掉入傳銷騙局。
說一千道一萬,區塊鏈投資絕不能只是聽“演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