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發布了我國首個國家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地質云”。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國家核心地質數據庫面向社會全領域公開共享,并提供地質信息一站式云端共享服務。
最新建成并上線的“地質云”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理念建設,采用1個主中心、6個區域中心、12個專業中心的數據采集分發模式,在整合了我國前期地質調查大數據的基礎上,可與30余家單位及70多個國家核心地質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實時共享。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室副主任 邢麗霞:建成了全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它集成整合了建國以來國家層面地質工作形成的油氣,礦產,能源資源,礦產資源,還有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調查的科學數據,然后實現了我們國家層面核心數據庫的互聯互通。
“地質云”的正式建成并運行,將更好地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在多行業間實現地質數據的資源共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數據與信息服務工程首席專家 譚永杰:把原來系統中分散的各種數據匯聚起來,特別是可以橫向地給其它的部委和相關部門提供支持和服務。比如做油氣勘探的部門、企業,還有一些做建筑、水利等工程的單位,現在他們可以從網上直接下載相關資料就可以了,非常方便,能夠真正實現管理服務決策的現代化。
中國地質調查局:人工智能 礦石也可以“刷臉”識別
“地質云”的建成,可以說是我國地質調查幾十年大數據和多項信息的集成。憑借著地質大數據的支持,礦石也可以“刷臉”識別了。
在北斗衛星精準定位的幫助下,我國地質調查野外調查人員可以通過“地質云”的智能終端,獲得野外環境地質數據的實時推送。智能化地質調查模式的應用將會引領我國現有地質調查工作模式轉型升級。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數據與信息服務工程首席專家 譚永杰:我們的工作人員到野外以后,通過他的智能手機,或者他的采集儀,可以自動彈送這個地方的一些地質的背景數據,也可以彈送這個前一個這個地方的工作成果,幫助這次調查做一個參考。
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技術,“地質云”可以通過超過14萬份礦物數據的分析,實現對礦物巖石識別率超過70%的“刷臉”識別。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高新民:可以很明確地知道自己以前做了什么,現在做了什么。而且這里的數據有些是歷史的數據,有些是實時的數據。用信息化的技術來支撐野外工作,可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
下一步,“地質云”將進一步完善數據庫,拓展用戶范圍,發布更加豐富的地質信息產品,提高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更好地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