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為了新生有愉快舒適的大學生活,采用大數據“宿舍匹配系統”,將作息時間、衛生習慣、學習特點和社交偏好等相似的同學“合并同類項”,讓那些“早起鳥”及“夜貓子”各有“棲息地”,得到了新生的好評。
探索值得肯定,但學生進入大學住宿求學,面對的很多問題靠“大數據”不能完全解決。新環境、新面孔,需要學校費心思去調查匹配,更需要學生自身面對現實主動適應。從學校的“匹配”看也不盡完美,從“個人隱私”角度,一張調查表不能顯示個人全部信息,一些諸如“吸煙”“酗酒”等難以從表格上顯現,而這“潛入”宿舍帶來的危害遠勝于“早起鳥”和“夜貓子”。況且,那些習慣和特點隨著學習生活的進行也不會一成不變,根據需要,“早起鳥”與“夜貓子”可能互換角色,今天的你可能成為明天的他,如今的高度相似,可能成為明天的天壤之別……
學生宿舍是個小環境、小場所,也是個小社會。從進入宿舍的第一天就需要面臨新挑戰。學校主動為學生優化宿舍環境值得肯定,但也不能用“大數據”的時髦,過高估計“宿舍匹配系統”的實效。學生是來學習實踐的,面對的有些困難和挑戰需要迎面而上,不能一味依賴學校過多地“降低難度”和“風調雨順”。
溫馨、安全、向上的宿舍環境,一方面靠學生自覺自律,主動與新面孔相處,互相遷就習慣和個性,在磨合中提高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靠學校規定、嚴格的作息時間、有力的監督執行,從而消除那些不利于學生住宿的“棱角”,減少那些帶來負面影響的“任性”,以規則去規范學生的學習生活。要知道,學生的那些“大數據”是可變數,“規矩”才是宿舍乃至學校溫馨、安全、和諧的長遠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