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點兵,舉世矚目;獵獵長空,航跡如虹。7月30日,晨曦未露,距離朱日和基地臨時搭建的迷彩檢閱臺幾公里處的一片偽裝網下,十多臺保障車輛發出低沉的轟鳴聲,在一號車方艙的閱兵空中指揮部各分隊人員已經就位。
每一條壯美的航跡,一端書寫著飛行人員的忠誠果敢,一端記載著指揮保障人員的精誠協同。
“這次任務全程方艙指揮,全部使用機動裝備開設指揮所。”空中指揮部指揮員、中部戰區空軍司令員莊可柱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閱兵129架次戰機,部署在多個機場,一條條指令就是從這臺車上發出的,有的直達數千里外的機場,有的直達數千米高的空中。
這么密集的飛行,一個小小的指揮方艙是怎么做到的?
“靠的就是信息化指揮平臺,還有空情‘大數據’!”中部戰區空軍信息處處長方雷帶記者走進方艙。一個大屏幕、多個小屏幕,各戰勤分隊對應的兩排軍用指揮計算機上,各色各種圖表數據密密麻麻。
“大數據”背后有大平臺。記者了解到,由行軍狀態到擴展艙展開、各要素互聯互通、各艙之間實現話音和數據交換,指揮方艙的開設竟然只需半個小時。在這次閱兵中擔負信息尖兵任務的中部戰區空軍通信某旅副旅長李偉光告訴記者,他們緊貼實戰,對信息平臺進行局部改造,依托近百個站點,讓信息更加透明準確。
信息化平臺讓“長空鐵翼”如虎添翼,加快了空軍戰略轉型步伐。記者在指揮方艙看到,雷達情報分隊通過組網系統對空中每架飛機進行實時態勢監控,及時準確的情報信息為指揮員果斷決策提供了有效支撐。
屏幕上的一張航線圖顯示,最遠的機場在千余公里之外,多條航線交叉重合。中部戰區空軍領航處副處長田晟介紹,他們緊貼實戰化訓練轉入閱兵的實際,進行大量數據測算,設計最佳航線,確保精準精細指揮,綜合運用組網空情、數據鏈、二次雷達、圖傳顯示器等多種手段準確掌握空中飛行狀態,實現了對航跡偏差和時刻誤差的綜合判定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