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概念的引領下,許多傳統行業都已經被顛覆。在深圳舉辦的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對于大數據可能帶來的植物學變革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大會主旨報告《大數據時代的生命之樹重建和生物多樣性分布研究》的報告人道格拉斯·索爾蒂斯25日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采訪。他說,依靠計算機技術,未來如果能把海量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或許可以找到植物學變革之路。
毋庸置疑,人類目前面臨著生態方面的巨大挑戰。保護植物和動物迫在眉睫。索爾蒂斯說:“大數據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從一個植物進行分析對比,通過其舊有形態和現在形態,預測出它50年之后的形態。”傳統的植物學研究可以記錄的內容較少,這意味著可供分析的依據就少。“而在大數據時代,科研人員的研究結果可以被最大限度地保存,這也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方便。”
中國物種豐富多樣,因此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好在大數據給中國的環保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索爾蒂斯說,中國在基因數據收集分析方面進展顯著。分子生物學讓植物學進行了一次飛躍,而大數據則讓分子生物學的數據可以被分析以及利用。現在,植物學家可以通過分析數以百萬計的數據來做結論,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植物的基因包含著海量的數據,通過基因數據對比,就可以找到最需要被保護的物種、最適合被保護的生物領域,甚至最恰當的保護方式。這就是中國在這方面的進展。”
大數據的概念近些年被熱炒,不過大多指的是計算機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數據,而植物學的數據有自身的特點。植物學上的大數據和傳統意義的大數據概念并不相同。傳統上講的大數據是物理意義上的“大”,數據量很大,占據了許多電腦空間而已。植物方面的大數據類型則非常多樣。比如,植物的準確地點是地理信息,植物形態的數據是物理信息,植物的內含物質是生物化學信息,而植物的基因組數據則是遺傳學信息。這些數據完全是不同性質不同領域的,因此植物學的大數據就需要把涉及一個植物方方面面的數據全部進行整合統一,而這一特點將可能把植物學研究帶入一個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