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9天,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以下稱“科交會”)將在惠州舉行。6月12日,記者從科交會組委會了解到,屆時將有近300所國內外高校參會,展覽和推介近萬項科技成果,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成果最集中的一次交易會。
經濟第一大省遇上科研第一大隊伍
12日,5個主辦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了科交會的準備情況。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首屆科交會組委會秘書長李志民介紹,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高校是中國科研的第一大隊伍,兩者在科交會相遇將碰撞出產學研合作的火花,推動更多高校成果在惠州乃至廣東實現轉化。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劉煒認為,科交會能集聚國內外大學科技成果與廣東產業,甚至華南和全國的產業對接。它將促進廣東打造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參會的近300所高校里面,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80所,港澳高校3所,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國際高校10所。其中,將有200多所高校參展。目前,組委會已征集到高校推介成果項目近萬項。報名參會企業有838家,已填報技術需求277項。
此次科交會分為展覽展示、論壇會議和推介交易三大板塊,重點圍繞智能裝備、微電子、大數據與通訊、新材料、海洋科學與工程、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精準醫療、節能與新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人工智能等十大行業領域,設置了交易合作、重點項目展覽展示、論壇會議。同時,10多位院士將參加“藍火大講堂”院士專場報告會等交流活動,2006年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也將出席活動。
據介紹,科交會重點突出交易合作功能,除了展覽展示的項目之外,將重點發布路演項目100項。并推出“10大科技成果發布”和“10大技術需求招標”活動,推動更多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
擬設立10億元基金助成果在惠州轉化
作為科交會的東道主,惠州如何發揮主場優勢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這里轉化?
惠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潼湖生態智慧區規劃建設指揮部總指揮范中杰介紹,惠州將充分發揮省部合作機制的作用,以惠州創建國家創新城市,以潼湖生態智慧區建設廣東硅谷為重要契機,與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共建潼湖中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做到“7個好”來推動這項工作。
首先,將運營好中國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它位于潼湖生態智慧區創新園,是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惠州市政府共建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大平臺,今年3月已開始運營。今后將根據企業需求和高校成果狀況,定期分類、分項目地開展各種類型的成果與企業對接會。
其次,要打造好永不落幕的科交會。如何使科交會建立常態化的運營機制?他表示,借助華南中心這個平臺,惠州將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建設中國高校科技成果大數據中心。同時,依托中國高校和中國教育數據網運行,使高校成果和企業需求隨時可在網上發布,然后雙方在網上通過視頻對接,當然也可以線下對接。
范中杰介紹,科交會上,惠州市將和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簽約建設潼湖“大學創新園”。計劃引進20所以上“985”、“211”高校在這里建設科研機構。同時,每個高校會帶來一批高科技企業進駐,形成大學科技成果聚集的態勢。
此前,惠州市政府與省科技廳簽署協議,共建廣東省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示范區。它面向惠州,以潼湖為核心,將在科技成果的評估、交易、轉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政策體系,推動國家創新政策的落地。
范中杰透露,惠州市政府已與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商定,共同設立“藍火產學研聯合創新專項資金”,每年投入2000萬元。同時,將協調有關基金公司設立3年內不低于10億元的專項風投基金。這些資金和基金的設立,都將推動全國高校在惠州進行成果轉化。除此以外,惠州還將試點好教育部“藍火計劃”,積極引進更多高水平理工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