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為語言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語言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越發凸顯。4月22日,以“大數據視野下的語言學研究新趨勢”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討論會在京召開。此次會議由會議的常設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和合作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聯合主辦。國內十多所高校、科研單位的3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大會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
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新思考
“語言之學有兩個關注,一是關注對語言本身的研究,一是關注對語言研究的研究。”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表示。語言的研究就是方法和方法論的體現,語言研究不能不注重方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員認為,語言研究應遵循“能簡則簡”和“分清主次”兩個原則,“能簡則簡”是為了防止過度生成,“分清主次”是為了防止以偏概全。他指出,一個理論的解釋力是由它能排除多少可能性來衡量的,不斷增加復雜性和微調程度的理論能排除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甚至不能排除任何例外,最終變得沒有解釋力。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張振興研究員則提出大膽的理論假設——動物有語言,但是否有方言?他認為,迄今為止的“語言觀”都是從人類語言角度出發的,語言研究也是建立在相對狹隘的觀念基礎上的。從動物的語言問題出發,將有助于解開人類語言的起源之謎。
具體到微觀的語言研究方法,李宇明教授另辟蹊徑,打破以往從譜系、結構的角度,從功能角度對語言進行新的分類。他表示,這種分類可以加深對世界語言格局的認識,對外語選擇、語言政策和國際組織語種選擇有很大的幫助。盛世修典,圍繞新時代的韻書編纂,江蘇師范大學楊亦鳴教授表示韻書編寫最主要的原則是以實際語音為基礎,有音韻學理的根據,并能用于創作實踐。
新技術成為語言研究的重要手段
大數據在語言學研究中的應用是此次會議的亮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藍研究員表示,利用大數據及計算機技術,傳統的漢語方言調查效率得到大大提升。首都師范大學周建設教授關注人腦意象的機器語篇自動表達。他認為,大數據的特性使語言表達智能化逐漸成為可能,漢語表達智能模型的實現必須依賴于大數據資源庫建設。
語言數據庫建設是落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關于推進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的具體要求。北京語言大學荀恩東教授的設想是建立語塊分析庫,利用大數據存儲技術,以語塊為分析單位,使計算機對漢語句法語義進行自動切分。北京師范大學王立軍教授則致力于漢字數據庫建設,旨在運用數據庫技術,描述與現代通用規范漢字及古籍印刷通用漢字有關的漢字屬性,構建一個科學系統的通用漢字全息屬性庫,以有效滿足不同領域漢字應用的多元化需求。
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方興未艾
當今社會的復雜性越來越高,面對這樣的一個系統,任何單一學科都不可能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跨學科研究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科本身發展的必然要求。語言學在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與相關學科不斷交叉,出現新的研究領域。北京大學袁毓林教授利用認知轉喻理論對漢語句法中的省略部分進行重新解釋。他認為,認知轉喻理論有助于解釋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之間錯綜復雜的對應關系,以及詞語的詞類屬性與有關句法表現之間的扭曲關系。同樣,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魏在江教授也利用轉喻機制探討了漢語量詞的超常規構式。
語言資源、語言規劃、語言管理等新興學科不斷發展,逐漸成為顯學。語言資源作為國家的戰略性資源,在文化保護、文化建設、文化輸入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指出,網絡空間語言資源在文化傳承、國家安全、科技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語言規劃、語言管理是一種社會治理活動。隨著社會生活的新發展,語言沖突多發,語言規劃與管理顯得越來越重要。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魏暉研究員提出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語言管理方案。上海外國語大學趙蓉暉教授從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角度重新審視人們對外語考試的批判。此外,與會代表還在全球華語、祖語傳承、語言生態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此次會議歷時兩天,與會者普遍認為這次會議匯聚了一批語言和語言學研究新成果,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