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經濟學中,勞動力供求模型認為只有報酬和休閑時間可以帶來正向效用,也就是說勞動在產生報酬的同時消耗著休閑時間,因此理性人會在報酬和休閑時間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以最大化個人效用。
這個假設中有兩點頗具爭議:
第一,“效用”如何衡量,White和Dolan(2009)等人認為“效用”至少可以有三個不同的衡量維度:全局評估(evaluative)、即時感受(hedonic)和個人價值(eudemonic),在回答“當你工作的時候快樂嗎”這個問題時“即時感受”是更合適的定義,因為這里我們更關心工作對個人感受的即時影響;
第二,模型假設勞動本身讓人感到不快,但成立與否值得探討。
關于個人效用與工作活動的關系眾說紛紜。Knabe等人(2010)通過DRM方法(要求被試對前一天在進行不同活動時的感受進行評價,發現工作是一天中最令人不滿的活動;同時失業的人也沒有那么沮喪,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時間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而另一些研究卻認為工作和個人well-being有很強的正相關。
以往研究的難點在于線下收集即時數據的成本太高。于是,Alex Bryson和George MacKerron(2015)通過線上希望收集更大量更即時的數據來更準確地回答“工作會不會讓人快樂”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2010年在英國上線了一款叫Mappiness的APP,下載注冊后,Mappiness會不定時向手機用戶發出填寫問卷的請求,問題包括用戶當時的心情、有沒有人陪伴、所處的環境和正在進行的活動。歷時一年總共獲取了超過100萬個數據觀測。美中不足的是,由于APP的屬性,樣本構成更年輕更富有,不足以代表整個英國的人口結構。
圖片來源: 500px by Jozef Polc
研究發現,學習和有償工作總是伴隨著更低的即時快樂(momentary happiness),有償工作對快樂的破壞力較學習更甚。在所有能帶來即時快樂的活動中,性生活等親密活動位列第一,能將快樂程度提高14%,跟著是看電影/舞蹈/演唱會、去展覽/博物館以及運動;而在所有能帶來即時不快的活動中,生病能使快樂程度降低20%,緊接著就是工作和學習,使人減少約5%的快樂。
除此之外,工作時間、地點、一起工作的人、伴隨工作的其他活動都會產生影響。比如在正常工作時間(早8點到晚6點)之外的時間工作會更顯著地降低快樂程度;在辦公室工作比在家工作更讓人沮喪;和朋友一起工作會有效緩解工作本身帶來的不快,但如果是和老板一起工作還不如自己單獨工作;在工作間隙看個視頻/吃點零食/和同事聊個天都會不同程度減輕工作帶來的不快;和富人相比,窮人從休閑時間中得到的快樂更少,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利用假期去消費和享樂。
那么到底是工作本身導致的不快還是工作引起的壓力導致的不快?研究員發現,即使把工作引起的壓力從即時快樂中剝離出去,工作本身與即時快樂仍然是負相關。這樣的結果既證明了新古典經濟學中勞動力供求模型的假設,又提出了一個更值得探索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即使是一份不會讓人產生任何壓力的工作都會讓人本能地感到不滿?
參考文獻:
Bryson, Alex, and George MacKerron. "Are you happy while you work?."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