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據發掘的不斷深入和在各行業應用的不斷推進,大數據安全的“脆弱性”逐漸凸顯,國內外數據泄露事件頻發,用戶隱私受到極大挑戰。在數據驅動環境下,網絡攻擊也更多地轉向存儲重要敏感信息的信息化系統,大數據安全防護儼然成為大數據應用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雖然國內外的大數據平臺廠商、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和大數據內容提供商,以及傳統信息安全廠商相繼投入大數據安全產業,但是大數據安全產品較少,服務模式單一,大數據安全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安全本身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沒有一招制敵的方案。因此,在釋放大數據潛能時,如何解決安全和信任問題成為了當務之急。那么,究竟該如何從國家的戰略和技術的層面去防范?
首先是在思想層面引起高度重視,提高防患和信息安全意識,加大對網絡安全設備和機制建設的投入。其次是在技術層面,必須加強安全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研發,推動國內IT技術產業和網絡安全行業的發展。再者是在法制層面,必須加強立法,并健全相關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嚴厲打擊不法分子和黑色產業鏈。
除此之外,一個完整的大數據安全產業鏈,應該包括裝備制造和服務體系,因此應從其核心硬件——芯片著手。信息安全作為國家戰略問題,其硬件支撐就是核心芯片,可以說核心芯片及基礎軟件是構建自主可控的工業控制安全防護體系的基石。但是,目前來看,與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相比,國產半導體芯片體量仍然較小,我國大部分芯片需要從歐美國家進口,信息安全存巨大隱患。因此芯片的國產化,是我國實現工業控制系統國產化,保障信息安全的必經之路。
而在數據保護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洪延青看來,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與個人的權益息息相關,數字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不能在開發和利用個人信息的同時做到趨利避害,如何實現兩者的平衡是新時期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挑戰之一。
眾所周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數據就掌握了發展先機。人們對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后,所帶來的價值將會呈現出指數級增長。然而,與傳統網絡安全不同,大數據挖掘是對整個數據池中的所有相關的源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只要有一步錯,則之后的步步皆錯。
當前,我國網絡空間面臨的外部威脅和挑戰越來越現實與緊迫,網絡安全威脅呈現出“來源更加多樣、手段更加復雜、對象更加廣泛、后果更加嚴重”四大特征,傳統互聯網威脅向工控系統等擴散,智能技術應用安全問題日益凸現。大數據應用的新特點帶來了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大數據安全難題幾乎已成業內共識,如何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如何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如何在推動大數據發展的同時確保信息安全等等這些問題,在現在及未來長時間內都將會是世界各國和各行業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