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首屆“數字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計劃會議在北京通過了《數字絲路科學規劃(草案)》,根據這一規劃草案,在2016至2019年,我國將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地球大數據平臺,建成數字絲路科學聯盟,形成國際研究網絡。
今年5月,由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所倡議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啟動。這一大型國際科學計劃基于空間觀測科學認知“一帶一路”,旨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科學、開放和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決策支持。12月6日、7日,來自中國、英國、荷蘭、印度、巴基斯坦、老撾、突尼斯、摩洛哥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近百位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共同研討這一計劃。
根據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主席郭華東院士的介紹,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具有宏觀、快速、準確探測地球的特點,可將“一帶一路”作為整體系統進行大范圍、多尺度、長周期、空間無縫和時間連續認知,能為“一帶一路”建設和沿線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持。他說,“數字絲路”是一個科學的、開放的、合作的對地觀測計劃,將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獲益,并歡迎更多的國家、組織、學者加入到這一計劃。
當天通過的規劃草案明確了“數字絲路”的愿景、目標、實施方案等。其愿景為: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一帶一路”地球科學、數據、技術和應用的科學合作,服務于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三個主要目標分別是:一要解決“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受制于對地球系統過程認識不足的科學問題;二是運用地球大數據提供有效的科學和決策服務;三是針對“一帶一路”的用戶和利益相關者,建立系統性的合作網絡,增強能力建設和技術轉化。
據介紹,該科學規劃草案將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相關國際組織、科學計劃公開評議,并將于2017年中期正式發布。(教育科學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