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多數智能城市的工作尚處于數字化和網絡化階段,城市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數據尚待聚集。”在中國工程院近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2016國際高端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深刻剖析了中國智能城市的發展問題。
智慧城市(smartcity)的概念自2008年被美國提出來后,我國已有超過400個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智慧城市,計劃投資合計超過2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智慧城市的it投資領域中約有一半與國外相似。
“中國市長對城市智能化深入思考之后,對智慧城市的概念有了新的定義。”潘云鶴介紹說,一位市長在仔細參觀某信息公司對智慧系統的介紹后,失望地評價:“你們的智慧城市沒有市長的視野。”
事實上,中國城市領導肩負的重任不僅是城市的運行管理,還要關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潘云鶴認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需要滿足其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綠色化、農業現代化的關聯,而智慧城市也正好是完成這五化的合適抓手。
此外,對城市管理的問題,中國也不同于西方。在中國,既有城中村問題,也有“空城”問題,還有交通擁堵問題、物流問題、污染問題、“千城一面”問題等。
對此,潘云鶴指出,智慧城市的中國目標與途徑已基本不同于國外的“smartcity”。美國等發達國家想做的是城市it的智能系統;而中國需要構建的則是結合人工智能和自然智能發展的城市,要將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即智能城市(icity)。
潘云鶴表示,近30年來,信息力量的迅速壯大,已長成除物理空間(p)、人類社會(h)兩極之外的新一極:信息空間(c)。在中國,cph三元空間都同時巨變,變化之復雜與機遇之巨大世所罕見。因此,智能城市在中國不但自有特色,而且正當其時。
“cph互動將對整個產業、城市、國家產生巨大力量。”在潘云鶴看來,智能城市的技術本質就是使城市中的三元世界巧妙互動,首先是使it和各種高新技術融入城市各個物的系統和人的系統,形成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升級發展,推動城市進入發展的新時代。
不過,潘云鶴坦言,我國當前多數智能城市的工作尚處于數字化和網絡化階段,應及時進入大數據階段,并為智能化階段做好準備,城市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數據尚待聚集。
誰有能力聚集和聯接這些數據?公司、學術機構、政府都不行。潘云鶴認為,這就需要政府、學術機構和企業的合作。
為此,中國工程院自2012年起接連開展了3個重大咨詢項目研究智能城市,還將智能城市和大數據結合起來研究,重點剖析了寧波市的城市大數據及其在智能城市中的應用。9月9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寧波首發。
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說:在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
如果當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同時在中國發生,將引起什么變化呢?潘云鶴認為,這就是中國的智能城市建設。“它將推動21世紀中國的城市實現巨大進步,世界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