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TS、“網絡爬蟲”等數據獲取方式建立的針灸主題數據倉庫,已存儲700余種中醫針灸古代醫籍數據、117種疾病古代針灸診療處方數據及2000多個經外奇穴信息,成都中醫藥大學探究——
“成都中醫藥大學梁繁榮教授團隊運用現代科技創立循證針灸大數據分析與處理方法,在構建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基礎上,探索其在針灸臨床指南制定、臨床治療、療效評價、臨床管理和儀器開發等各環節的應用,有效實現了‘互聯網+’與中醫藥的結合。”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韓忠成對“基于大數據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給予了高度評價。
據悉,由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成信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成都松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基于大數據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構建與應用”科技成果于近日順利通過鑒定。
該項目組發明專利包括“一種多功能的智能針灸診療儀及應用方法發明專利”“支持多路輸出的循證針灸經穴治療與檢測儀及其使用方法發明專利”等,成功推動了針灸學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
不在“互聯網”時代望洋興嘆
在針灸診療室里,一位面癱患者經過西藥、中藥治療都不見好轉,愁腸百結,心灰意冷之時,聞知“針灸能夠使面癱不能活動的低能量區通過局部及遠端刺激使刺激神經得以恢復”,于是,該患者便寄希望于針灸治療。
然而,診療室李醫生根據自有經驗選穴治療2次后卻不見任何成效。為治好病人的面癱問題,李醫生苦苦在古代醫書中、醫院病例中以及國內外最新臨床研究中尋找治療該病的有效治療方案及其研究證據。可閱遍了群書,卻終究還是苦尋未果。
面對具有悠久歷史的古代醫書、成千上萬的醫院病例和現代研究,面對信息時代下的“知識海洋”,李醫生只能望“洋”興嘆,不知該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如何快速、方便地從容量大、類型多、增長快的“文獻、科研、臨床”等針灸循證決策資源中獲得針灸最佳治療方案和研究證據,越來越成為醫者想要解決的棘手問題,也是醫者不負病人期望的責任。
眾所周知,針灸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了海量的針灸信息,其特征就是“大數據”的“4V”真實體現。于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梁繁榮教授本著醫者仁心的精神追求,勇擔重任,帶領科研團隊采用大數據分布式存儲、計算、分析和服務技術方法,以實現針灸循證決策資源“科學評價、集中存儲、深度分析、高效利用”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創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還計劃研制與該平臺配套的實時動態展示針灸效應的針灸診療儀用以輔助治療。
數據倉庫智能匯聚針灸學資源
自80年代工作開始,梁繁榮就始終在收集、整理古代醫書中有關針灸文獻信息的道路上堅持不懈。但當時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即手動從幾千冊紙質圖書逐頁查閱、抄寫、分類、匯總以及分析,即便針灸文獻整理工作如此繁瑣,梁繁榮還是堅持了20余載。
“如何有效采集、存儲、分析和應用大數據量級的針灸信息”成了該項目組科研之初的關鍵一問。當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是“大數據”橫行時代,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手段。
自20世紀初,梁繁榮開始組織文獻研究小組在全國首次采用計算機數據庫技術進行針灸信息的數字化和結構化處理,采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規律分析,研發了單機版的針灸數據挖掘軟件。
科研初有成果,整個項目組成員都倍感欣慰。然而,問題也總是不斷“推陳出新”:人工信息采集效率低,數據量少,挖掘技術單一,單機版更新慢等困難,成為了阻礙研究進展的瓶頸。
“大數據、云存儲、云計算等概念和技術之所以能快速興起,就一定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梁繁榮指導項目組成員要充分利用新時代的新“武器”。
有了突破口,誰來做技術攻關就明確了。項目組迅速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聯系協調,引入大數據分布式存儲、計算、分析和服務技術方法,開始了循證針灸臨床診療決策支持平臺的創建之路,在針灸信息采集、存儲、分析及提取針灸決策規律,針灸信息和分析結果用于臨床及科研等方面逐一攻克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
在有效采集和存儲針灸決策信息方面,項目組首次采用DTS(數據轉化服務)、“網絡爬蟲”等數據獲取方式采集數據,建立針灸臨床決策資源目錄體系,建立存儲針灸數據資源的主題數據倉庫、數據集市,構建循證針灸決策資源中心,存儲了700余種中醫針灸古代醫籍的全文數據、117種疾病古代針灸診療處方數據、針灸優勢病種的現代臨床研究數據、70多家醫院針灸臨床診療數據、362個經穴以及2000多個經外奇穴信息、394種刺法灸法信息、395種疾病的中醫/針灸辨證診斷等多種信息,實現了循證針灸文獻、臨床和科研決策資源的智能匯聚、智能分類、分布式存儲、彈性擴增、智能檢索、統一分析、共建共享。
在深度分析和提取針灸信息決策規律和知識方面,項目組則根據循證針灸決策需求和資源特點,基于MapReduce、Spark、Storm等主流開源架構的分布式計算平臺,研發出一系列針灸循證診療決策數據挖掘模型和算法,實現了針灸疾病診斷、辨證分型、處方優化及刺激參數組合等診療決策方案的準確挖掘、智能分析、客觀判斷、可視化交互。
而在將針灸信息和分析結果高效用于臨床和科研方面,項目組基于“云服務器+終端(PC)”相結合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利用迭代和流分析計算模式,搭建“互聯網+”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實現了針灸臨床循證診療決策模式的服務化與可視化。
此外,梁繁榮還將基于“患者意愿、醫生經驗、最佳研究證據”三者完美結合的循證醫學決策理念引入針灸臨床研究和實踐中,創建了循證針灸學理論體系。
針灸學智能化大有可為
“研發‘基于大數據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針灸臨床診療水平,提高針灸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梁繁榮始終不忘科研初心,也終于在項目組成員同心齊力共科研的努力下,這一期望變作了現實。
基于SOA服務裝配技術實現的針灸循證診療決策各數據挖掘算法不同粒度的構件化組裝、快速集成和高效響應的“基于大數據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目前已推廣應用于中醫針灸臨床實踐和醫院管理,現有70余家醫院基于該平臺制定和完善針灸治療方案、針灸療效可視化評估、自動形成針灸治療電子病歷、暈針痛針取針移動段提醒、治療師工作量化統計考核等多個方面工作,解決了臨床針灸治療過程數據的結構化問題,為臨床針灸提供數字化質量控制和循證研究的新途徑,初步實現了“互聯網+針灸”的大數據醫療服務方式,實現了針灸臨床以經驗為主的診療決策模式向循證診療模式轉變,提高了針灸臨床診療水平及針灸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
多所科研院所還利用該平臺制定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痛經等24個針灸臨床優勢病種的循證臨床治療決策方案,為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及時更新的高質量研究證據;制定了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面癱等疾病臨床實踐指南;挖掘分析了心絞痛、高血壓、不孕癥等30余種疾病古今針灸治療規律,發現并驗證了一系列具有理論和臨床價值的經穴效應規律。
“‘基于大數據的循證針灸臨床決策支持平臺’項目顯著提升了針灸臨床決策水平,加快了針灸學國際化進程,研究成果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等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不僅是探索符合中醫藥發展特色的高校與地方產、學、研、用融合的有效方式,更為四川省在“十三五”末期建設成為中醫藥強省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