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4號臺風“妮妲”于8月2日在深圳登陸。其實早在8月1日,深圳市氣象臺就將全市臺風橙色預警升級為紅色,進入臺風特別緊急防御狀態,而這次預報就有來自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氣象大數據的技術支持。此次預警雖及時,但也有人發出了臺風預警過度的質疑。
如今,氣象大數據是否已廣泛流行于臺風預報領域?它能否幫助人們做好臺風的精準預測?又該如何避免臺風預警過度?對此,《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斌。
據王斌介紹,目前我國的臺風預報一般情況下并非采取大數據預報方式,而是較為流行的臺風模式預報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把大氣運動的方程寫成程序,從某一個初始時刻出發,預報未來幾天的臺風情況。
“現在一般采用模式預報預測臺風,其實模式預報和數據結合得還是非常緊密的,因為沒有初始數據是不能進行準確預報的。”但王斌也強調,現在全世界的臺風預報還都達不到精準預測水平,其預報誤差雖然越來越少,但由于存在最低氣壓、最大風速、降水量等三個強度預測上的難點,還是做不到“百發百中”。
王斌認為,臺風預測完全靠大數據也無法達到精準預測。“現在無法達到精準預測,除了缺乏數據外,臺風中心的一些具體細節和結構人們還無法探測到,即使是衛星探測到的云系,里面包含的溫度、氣壓、水物質分布如何,仍舊是難題。”但另一方面,他認為現在要想精準預測臺風還需要更多數據的支持,我國這方面的建設仍非常缺乏。如今即使使用大數據,也不是通過實際觀測到的模式預報形式,而只是一種推測手段,氣象大數據對提高預報準確率的直接貢獻相對有限。
王斌表示,現在我國開展的最先進的臺風精準預測主要還是氣象臺,而臺風主要是由中央氣象臺進行預報。“我們的臺風預報需要很多初值,然后再做平均來減少誤差,現在總的來說進步是比原來大了,目前在24小時以內是可以達到預測幾十公里內的臺風水準,而以往都是上百公里,如今已經縮短了很多。”
而對于此次“妮妲”的預警是否過度,王斌認為,根據衛星云圖等相關信息在臨近的幾小時之內作出判斷,往往還是比較精準的,而如果是提前幾天,就會有比較大的誤差。“預警往往就是根據一兩個小時內的判斷作出來的,有時候也要不斷地進行修正,比如臺風改向。相應的預警過度還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