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正在改變各國綜合國力,重塑未來國際戰略格局,大數據關乎國家戰略安全。最近供給側改革受到各方關注,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資源從產能過剩產業流動到有高需求的新興產業,因此供給側最核心就是“去產能、補短板”。那么,在大數據行業里,什么是短板?毋庸置疑,一定是核心技術。每個行業供給側都有自己行業特點,而中國大數據行業最核心的數據庫還大權旁落,因此,供給側改革要盡快從數據庫安全和國產化做起。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數據泄密的事件達1673起,涉及7億多條數據記錄。有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500強企業中,超過半數曾發生過數據泄露事件。在60%的案例里,攻擊者僅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得手。沒有大數據安全,數據得不到保護,隨時有可能受到破壞、攻擊和篡改,極大地阻礙大數據產業的健康發展。可見,實現大數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數據安全。
我國大數據庫幾十年一直用國際技術,就是別人建倉庫,我們把數據裝到別人的倉庫里,按別人的規則規范使用管理自己的數據,還用別人的倉庫管理員(CPU)管理數據,最終都是國際技術說了算,久而久之,我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有個觀念:國際技術保障數據安全,但這種安全真的安全嗎?在大數據時代,人們連日常生活都依賴數據分析時,我們依然不把最核心的數據安全放入改革制高點去討論,是非常危險的。筆者認為,無論什么性質的改革,核心還是硬技術實力的提升,只有核心基礎技術實力提升,用改革的辦法推進核心技術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有核心技術支撐,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安全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現在國家間實力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占據主要戰場,整個社會商業數據分析就是這個主要戰場的核心要素,而管理運用這些要素的大數據核心技術就是這些要素的保護者,衛士也就是數據倉庫。我們應該在這些核心要素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做到把自己的數據裝在自己的倉庫里,并自己制定規則,雖然數據庫建設是所有大數據里最難啃的技術部分,但也是最核心部分,對技術要求最高。
如果使用數據、管理數據,都由我們自己來決定,讓國際社會也使用我國的標準,這樣不但擁有了自己的技術,而且還能被國際社會認可,這種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供給側里補短板最有力的體現。我國歷來大數據就是依賴國際技術,因為技術是人家的、產品是人家造的,標準自然就是人家制定了,定了產品標準接下來就肯定是定游戲規則,道理很明白,如果技術上無法突破,就永遠遵守別人的游戲規則。所以這方面的突破勢在必行,國家領導層正是在這個方面加大力度,大力支持供給側改革中補短板,其實也是由原來“中國制造”升級到“中國智造”的技術革命過程。在原來由美德一統天下的大數據核心技術領域,標上中國智造這一標志也應該是具有供給側革命性意義的。
大數據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驅動力,將涵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成為新的重要驅動力。大數據重新定義了各個大國博弈的空間。在大數據時代,世界各國對數據的依賴快速上升,國家競爭焦點已經從資本、土地、人口、資源的爭奪轉向了對大數據的爭奪。未來國家層面的競爭力將部分體現為一國擁有數據的規模、活性以及解釋、運用的能力,數字主權將成為繼邊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個大國博弈的空間。筆者認為,中國需要加快形成大數據國家戰略。著力規劃“大數據戰略”中長期路線圖與實施重點、目標、路徑,統籌布局,加快大數據發展核心技術研發,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以及安全方面的相關立法與標準制定,搶占新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戰略機遇期,重構國家綜合競爭優勢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