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世界著名未來學專家、著名的《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先生離開了他曾經預言過的這個世界。幾天來,對他的辭世,國內媒體不僅廣泛報道,而且刊發諸多評論和特寫,詳述他的預言、他的著作對我們今天生活的意義和影響。有評論稱,“托夫勒走了,世界依然活在他的預言里”。
確實,托夫勒的未來三部曲《未來的沖擊》、《第三次浪潮》、《權力的轉移》不僅影響巨大,而且膾炙人口。特別是《第三次浪潮》,更幾乎成為一本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而未來學之所以可以成為一門科學,預言之所以既不同于預測、也不同于寓言和童話,就在于其可以基于對規律和科學的認識,準確地判斷出未來的大事件和大趨勢。
人們注意到的是,托夫勒預言,對整個人類而言,所謂第三次浪潮,就是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信息社會。但人們或許沒有給予特別關注的是,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將大數據盛贊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F在,很多研究者把大數據概念的提出,或歸結為麥肯錫報告,或歸結為IBM公司,其實,托夫勒才是這個世界上說出“大數據”這個詞匯的第一人。
在托夫勒提出“大數據”這個詞匯三十年之后,伴隨著互聯網的高度普及和信息化技術的極大發展,大數據迎風撲面、滾滾而來。對英文“Big Data”這個詞匯,雖然沒有統一公認的定義,但從膾炙人口的《第三次浪潮》,到頗具影響力的麥肯錫報告;從SGI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到高德納公司的分析師;從達沃斯論壇的《大數據大影響》,到OECD統計委員會會議的《使用大數據做決策》;從涂子沛先生的《大數據》,到舍恩伯格先生的《大數據時代》,各方表述各有側重,但實質大同小異,一是體量大;二是電子化產生;三是數據與技術的集成。
時至今日,托夫勒走了,大數據來了。你用還是不用,大數據就在那里,不是不多不少,而是越來越多。銀行系統有海量的儲戶個人信息及存儲信息,商場超市乃至互聯網平臺上有海量的商品信息及其價格信息;機場、火車站記錄著許多乘客的出行情況,醫院記錄著許多病人的檢查和治療情況;門戶網站每一條新聞下面的留言,匯集成對許多現象和問題的民意;微博微信中的喜怒哀樂,都是情感和態度的表達;百度、谷歌引擎的每一次使用,都可以說明IP那端鍵盤操作者到底想要什么;透過大氣層中彌漫著的無數手機短信、微信,足以掌握無數手機使用者“打死也不說”的秘密。從我們不變的屬性到可變的態度,都已經在一不留神之間,匯入了浩瀚的大數據洪流之中。大數據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每個人也正因為自己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成為大數據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
大約一個多月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貴陽出席中國大數據產業峰會暨中國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峰會時指出,大數據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了世界,也讓各國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線上。中國曾屢次與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要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搶占先機,贏得未來。
誠如斯言。托夫勒走了,大數據來了。近代歷次技術革命,中國都跟在別人身后,慢一步享受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發明創造。大數據時代來了,大家的起點都一樣。誰把握機遇,誰占得先機,誰就會贏得主動,就會率先創造和享用大數據的成果。
大數據來了,世界都在行動。早在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就頒布了《大數據的研究和發展計劃》。世界其他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戰略和規劃,英國發布了《英國數據能力發展戰略規劃》;日本發布了《創建最尖端IT國家宣言》;韓國提出了“大數據中心戰略”;新加坡政府則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要求所有商業企業向政府統計部門提供電子交易記錄,依據大數據進行價格及相關專業統計。我國政府也于2015年8月19日通過了《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各國都在行動,中國也不能落后。
要盡快完善法律。既要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和大數據企業開放并提供數據,實現信息共享,也要有效保護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還要對諸多利用大數據進行造假的行為進行防范和打擊,以保證大數據的真實準確;要盡快明確分工。我們的政府機構是強大的,但需要有人牽頭、有人組織、有人協調,合理分工,有效協作,防止扯皮,提高整體效率和各自的效能。
要盡快制定標準。要以現行標準為基礎,充分考慮大數據的特點,統一研究并制定大數據代碼標準、分類標準、統計標準、技術標準,以在不同大數據之間進行轉換,切實提高其使用及分析價值。
托夫勒走了,大數據來了。即使我們不能像預言家那樣遠見卓識,至少我們不應該醒來太慢。因為在大數據時代,恰如馬云所說,如果醒來太慢,就干脆不要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