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診療困擾病患、排隊約號費時費力、醫療信息不共享重復診斷……未來,醫療領域的這些“短板”將有望逐步補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20年初步形成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體系。健康醫療大數據將為百姓帶來哪些“健康紅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數據+” 覆蓋全生命周期
在成都市錦江區獅子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管理師唐蘭正在指導社區居民侯玉國的飲食鍛煉。“通過上周血糖曲線和走路步數來看,侯爺爺您還需要管住嘴、邁開腿哦。”指著電腦里的監測數據,唐蘭認真勸說他。未來,這種模式將被廣泛推廣。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分級開放應用平臺,依托現有資源建成100個區域臨床醫學數據示范中心,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范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適應國情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模式基本建立。“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的一體化健康服務,這是未來健康服務管理的新趨勢。”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說。
1分鐘查過度醫療
醫生有沒有為了績效而多開藥、多做檢查?因為信息不對稱等緣故,患者往往沒有發言權,有時還得吃啞巴虧。現在,借助大數據之手,可以對千千萬萬份醫療費用單據——“把脈”。
“同樣審核一份醫療費用單據,要篩查出疑點,以前人工審核平均需要20分鐘左右,而智能輔助審核信息系統不到一分鐘。”成都市醫保局信息管理處處長王進說。
看病掛號難在一些大醫院是常態。意見強調要從人民群眾迫切需求的領域入手,重點推進網上預約分診、遠程醫療和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等便民惠民應用。
“我們專門在網絡上給醫生專家團隊配備了專門秘書,患者一旦選擇該專家團隊,將根據初步病情分配相應級別醫生,促進分級診療落地。”微醫集團四川負責人尤佳告訴記者。“這背后是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醫療。”微醫集團首席運營官張群華認為,“大數據+醫療”一個優勢就是能夠對醫生和患者的需求進行精確匹配,通過互聯網及其背后的大數據分析實現“點對點”傳播,促進分級診療及醫患關系和諧。
專家家門口“坐堂”
意見提出,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全面建立遠程醫療應用體系;加強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及健康醫療信息化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
“二甲雙胍藥要堅持吃,還要每天自己測餐后血糖,不能馬虎哦。”在成都蘇坡社區醫院家庭遠程醫療社區診斷室里,四川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專家楊毅正在通過遠程會診系統下處方。屏幕前,61歲的蘇坡社區居民劉昌貴正在認真地聽,旁邊坐著蘇坡社區醫院全科門診主治醫生。自從社區醫院有了遠程診斷室,老劉再也不跑去大醫院“折騰”了。通過連接基層與專家資源,大數據正在為千萬個家庭打造更加可靠的健康“守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說,未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全新醫療云計算模式和以家庭為云終端的健康服務將貫穿家庭、社區和醫院,推動醫學取得突破,幫助百姓獲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