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革命對傳統音樂行業來說是沖擊還是契機?PBS NewsHour的資深記者朱迪·伍德樂夫在采訪了許多著名音樂人后,給出的答案是后者,她總結道,“所有音樂流媒體購買和分享所產生的數據,都正在影響著音樂的創造。”
大數據如何重塑音樂行業?最近,阿里音樂聯合阿里云開展的一項實驗嘗試解答這個問題——通過將阿里音樂平臺上的用戶行為數據與整體網絡播放、互動、搜索等指數結合,基于阿里云“數加”的強大數據計算能力,能夠預測哪些音樂人將成為下一位流行巨星。
早在十幾年前,聽眾的口味一直由唱片公司主導,而今聽眾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用戶在音樂平臺上收聽、分享、收藏音樂的行為,以及在社交網絡、視頻網站、貼吧論壇上做出關注、評論、轉發、點贊等動作,都反映著用戶的喜好趨向。數據科學家通過word2vector算法,結合用戶的舉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通過gbdt分布式算法預測分析下一個“TFboys”。
當然也有人并不看好。比如華納音樂的前任全球總裁里爾·科恩認為,產業大佬們依然是新興藝人進入行業的把關人。不過他同時也表示,對于發掘和培養藝人來說,結合數據會更具有可參考性。
事實上,數據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數據本身,而在于數據背后可挖掘、分析和研究的價值。音樂大數據不僅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還有深入推測、挖掘相應的音樂資源的指示作用。
可能這種影響不太容易能被單個的聽眾感知到,但正是聽眾選擇的聚合,引導著音樂的潮流走向。
美國一款歌曲識別軟件Shazam能夠利用智能手機在數秒內識別一首歌,通過研究每天高達200萬條的搜索信息,Shazam可以最先知道什么歌在什么地方受歡迎,星探們也可以從用戶搜索的“流行地圖”中挖掘到極具潛力的未來之星。
互聯網造就了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他們到底在互聯網上被多少人認可和關注,顯示了他們以后的發展潛力。音樂人社會化媒體監測平臺NextBigSound創辦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監測各個音樂人、樂隊在各種社會化媒體中的熱度,分析拿到的數據,發現下一個巨星。
大數據對音樂行業的滲透會越來越深刻,Frist fuel software公司的數據科學家BadrilRaghavan預測,在2016年會有更多人利用數據分析工具,給音樂行業提供個性化、引人入勝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