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撥付2.15億美元給NIH、FDA等機構用于“精準醫療計劃”后,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將投入600億元的消息隨即傳出,“精準醫療”成為今年全球醫藥界的熱門關鍵詞。
實際上,“精準醫療”的概念并不新穎。在近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主辦的“從新藥創制邁向精準醫療高峰論壇”上,多位與會專家指出,面對“精準醫療”熱潮,不必盲從跟風,但也應抓住時機做好“彎道超車”,做好適合中國國情和人種的“精準醫療”研究。
并非跟風
國內推動“精準醫療”,被不少人認為是跟風美國“精準醫療計劃”,但早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就已經有了個性醫療的概念,這并非奧巴馬提出,只是措辭有所區別。
華大基因執行總裁尹燁認為,在中醫的施治哲學中就能看到“精準醫療”的影子。“中醫講求的辨證施治就是精準醫療,本質上精準與系統之間并不矛盾,并不是說中醫就是模糊、系統的,西醫就是精準、局部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副校長詹啟敏指出,中國的“863計劃”在10年前就有相關布局,只是當時不叫這個名稱;此外,中國2006年開始啟動腫瘤基因組,跟國際上是完全同步的,相關研究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所以,今天我們推動精準醫學根本不是跟風,這是醫學發展的必然,也是公眾的需求,現在也是推動中國精準醫療進一步發展的最好時機。”
詹啟敏認為,中國在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方法的研究位于國際前沿,分子影像、靶點、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猛,中國在精準醫療的基礎層面與西方國家保持同步,下一步的發展需要整合技術研發、臨床轉化、產業培育、示范推廣,實現交叉融合、協同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精準醫療研究應用需要在法規監管和倫理研究上同步進行。”詹啟敏說,我們不能等一個新技術已經出成果了,監管部門再去研究它有沒有用、是否存在倫理問題,這樣在審批過程中就會拖延。
數據是根基
在精準醫療中,基因組學是重要支撐,大數據是基礎。
布魯姆認為,在疾病治療中,要進行篩選、診斷、分階段等流程,每一步都會面臨非常多的信息,最后我們要從大數據中提取最高質量的信息,做出最好的決策,“精準醫療”其實就是幫助我們利用大數據信息作出最好的決策。
然而,全球的基因組研究主要是由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承擔的,由于人種的基因差異,這些數據庫對白種人和黃種人并非具備同等的價值,易瑞沙與EGFR突變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因此,黃種人需要自己的大型基因組學數據做基礎來解讀數據,才能做好黃種人自己的“精準醫療”。
據悉,華大基因先后完成了“炎黃一號”第一個黃種人基因組測序研究,發起并實施“炎黃九九基因組研究項目”,共同參與設計和啟動“千人基因組計劃”,共同參與和發起“國際腫瘤基因組計劃”,共同發起“中國腫瘤基因組協作組”。華大發表的“炎黃一號”單倍型圖的研究成果,將黃種人的基因組組裝成了最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單倍型圖,意在建立黃種人的基因組大數據庫。
尹燁強調,數據的來源、分析過程、解讀大數據庫標準化,才能實現整體的標準化。不標準的數據難以得出正確的診斷,采取的治療方案越“精準”就會錯得越離譜,難以實現“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