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考成績以及分數線的陸續公布,緊張又刺激的高考志愿填報又要到來了。對于各位考生來說,高考成績已經定下來了,除非是選擇復讀,不然就要作出人生中一個非常重大的選擇了,好的專業可以讓你在未來的職場生涯開端更有錢途可言,因此有很多人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都把專業放在首位,學校則是其次的,俗話說得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在過去網絡還是欠發達的時候,考生填報志愿的時候只能捧著一本《高考志愿填報指南》的天書在慢慢翻閱,看著里面統計的各大高校專業的分數線,并且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高考分數來考慮自己該報考哪間學校、哪個專業,再不濟也只能咨詢一下父老鄉親在社會打拼多年的經驗了。那個時候,填報志愿是整個家庭的大事,一家人都會拿著筆圍著《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不斷地在那里圈圈畫畫,遇到合適的學校或者專業也會把那一頁給折疊起來。最終就是這樣決定了接下來四年的專業學習生涯。
而到了網絡發達的年代,各類門戶網站都紛紛推出了高考頻道,并且通過詳細的列表將往年的學校和專業錄取分數紛紛展示出來,讓各位考生能一目了然。那時候網站的資訊替代了厚厚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南》,不但能夠了解學校的學習氛圍和專業的學習內容,而且各大問答頻道也取代了咨詢父老鄉親的環節,同時也確保了考生自主選擇的權利。
再到如今大數據開始盛行的年代,考生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時候往往會過多關注于大數據呈現的結果。比較普通的大數據就是通過就業報告數據、就業前景數據和往年錄取情況做一個小小的數據分析,告訴考生哪個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好。這種單向的信息傳播也確實能讓考生了解更多,但是也存在著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考生填報志愿扎堆現象的出現,人人都想往錢途更好的學校和專業上靠攏,而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
除了數據報告以外,現在出現越來越多的填報志愿網站、APP和微信公眾號等,考生只需通過輸入自己的實際成績,系統就會基于歷年的學校和專業錄取分數線來為考生選擇符合要求的學校和專業,相當于一個模擬的高考志愿填報。今年,百度推出了兩款產品都利用大數據為考生進行服務。
一款是覓題APP,在高考當天組織百位名師“答題組”進行高考卷的解答,并且將答案上傳到服務器,考生就可以通過客戶端來實現快速地估分。而當有大量的考生進行估分的時候,后臺就可以收集足夠的大數據進行分析,估分系統就可以估算出當年的分數線區間,并且反饋給考生,提供適合考生報考的志愿建議。
另一款是手機百度高考志愿填報助手,在手機端瀏覽器輸入高考即可到達高考志愿填報助手,無需下載APP,記住一定要是手機端才行。用戶通過選擇考試地區、科目類別和分數就可以作出查詢,百度大數據會提供十所高校和專業的預測分析,同時也會根據實時關注排名給出報考難度與分數分布,讓考生心中有數。除此之外,還提供有專業導向測評,但是僅有的5道題真的能讓考生了解到自己適合什么專業嗎?
大數據時代確實可以建立模擬參考指標,根據考生的不同興趣愛好推薦適合的學校和專業,但是目前的大數據也僅僅處于起步階段,也就是收集大量數據階段,機器學習能力還是較為薄弱,況且中國高考填報志愿不斷在改革,人都還沒搞明白的東西,又怎樣教會機器去學習呢?
未來的某一天,建立一個大數據平臺,讓全國考生將預備報考的學校和專業都收集起來,就能實時監測到全國有多少考生在關注哪一所學校的哪一個專業,這樣就可以避免志愿“撞車”和扎堆現象的出現,相當于一個模擬的高考志愿填報平臺。
在此之前,當下的高考填報志愿神器還是經驗分享主義,數據層面(錄取分數線、就業情況、專業介紹)可以通過上網搜集相關資訊,但是在中國大部分的就業情況都是不準確的,很多學校為了追求片面的數據而虛報,所以學校里的師兄師姐就成為了較為真實可問的人,這樣不僅可以真實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還有機會得到大學學習生活的真經,這些都是大數據不能提供的。
最后總結一下,筆者認為當下的大數據填報高考志愿不太靠譜,僅僅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個人的思考,考生還是需要去了解高考的錄取政策、填報志愿的技巧方法,進一步了解自身發展和學校專業,結合他人的經驗分享選擇自己合適的學校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