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將數據視為一種資產。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加工、分析,企業可以讓其對管理變革、業務創新提供決策支持。眼下,在互聯網、電商、基因、醫療、電信、物流、交通、金融、環保、公安、制造等行業,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
“不過,大數據只見樹木,未見森林。”亞信數據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張勇表示。在他看來,目前數據的價值只能體現在企業內部,或者少數的垂直行業中。“我們需要讓來自不同企業、行業的數據聚合起來,然后通過流通、交互實現更廣義的價值變現,亞信希望可以構建一個大數據的生態系統。”據悉,今年4月貴陽成立了國內首個大數據交易所,其中亞信占股21.5%。
跨領域的數據流通能更有效地提高信息密度,帶來產業創新的大爆炸。但其中的困難也顯而易見——數據的采集、輸出、定價、交易都遠遠談不上規范,也缺少市場環境。而這恰恰是數據流通的基礎。在跨越這些障礙之前,數據只能被局限于企業內部。而定位于“生態建設者”的亞信,目前正試圖打破這一困境。
大數據處于1.0、2.0之間
《21世紀》:亞信一直是國內份額最高的電信軟件公司,公司是何時轉型大數據服務的?
張勇:亞信成立已經20多年,在全球有1.5萬名員工,一直在電信行業為三大運營商提供運營支撐和經營分析、商業智能分析系統。在大數據概念出現之前,運營商就已經開始系統性地采集、存儲、分析用戶數據,并為其套餐定制、資費優惠等用戶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決策支撐。
在為電信行業服務的過程中,亞信積累了一整套的基礎平臺建設、數據采集、管理、分析模型、應用的技術架構。在這些技術、人才積累的基礎上,我們成立了亞信數據,希望把這些能力復制到整個大數據產業中。
亞信數據是國內為數不多盈利的大數據公司。而且,我們擁有2000多人的大數據人才,這本身也是一種競爭力。
《21世紀》:您如何看待大數據這三年的發展?大數據在形成企業競爭力方面有哪些突破?
張勇:事實上,在過去一年中,各行各業涌現了很多大數據應用。以亞信的案例介紹,我們在咸陽市建設了智慧醫療的大數據平臺,緩解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的部分問題,而且可以有效甄別“醫生大處方”、“騙保”;國內某知名火鍋餐飲集團,通過大數據平臺,打通了用戶的排隊、拿號、點餐、評價、推薦流程,通過用戶口味偏好分析實施了菜品改良,成果顯著。除此之外,銀行、保險、電商、媒體、公安等行業,也有一批大數據案例。
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數據是新資產,并開始部署數據收集、加工、管理、分析工具,利用數據分析結果,為企業業務創新提供支撐,并推動企業管理變革、流程再造。這一階段我們稱之為“大數據1.0”。
接下來是2.0,部分部署大數據的企業,已經發現“只有自己的數據是不夠的”,于是開始獲取別人的數據,來豐富數據的維度,提高數據分析的精準度。這一階段開始出現數據的聚合,但絕大多數企業的數據“只進不出”,整個行業的數據源有限,不同企業間的數據也因缺少規范而很難流通、交互。
3.0階段則會出現大數據平臺,每個企業同時是數據的使用者、提供者。數據的流通、交易不再存在障礙,大數據生態系統也會逐漸成型。
目前大數據產業正處于1.0與2.0之間,已見樹木,但未見森林。亞信希望能促進數據的流動和跨界整合。
大數據需要生態建設者
《21世紀》:能否結合你們的案例,談談如何推動數據的跨界流通?
張勇:亞信在電信行業有著深厚的積累,國內運營商接近40%的商業智能系統均由亞信搭建。電信運營商有著其他所有行業難以匹及的數據,其數量、標準度、準確性、應用價值,可以在很多行業發揮價值。
但其他行業都不了解運營商的數據結構,很難與運營商溝通。而且,運營商出于隱私、數據產權的考慮,對數據開放也十分謹慎。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一種公共的方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打通電信行業與其他行業的障礙,進行數據對接。比如旅游、公安行業,就十分需要電信行業的位置信息、身份信息。這種互通,可以讓電信運營商實現更大的價值。
當然,旅游場景需要的不只是電信數據,還可以用到電商、銀行、醫療、交通、天氣等領域的數據內容,以及旅游行業自身的數據。
目前對于數據跨界需求最明顯的,是征信和精準營銷領域。比如征信就需要盡可能多維度的數據,來提升信用評估的準確性,以支撐信用消費。
《21世紀》:如您所談到的,亞信的優勢在于電信數據,但某個場景所需要的數據來自多個行業,其他行業的數據如何獲取,是購買還是合作?
張勇:主要是合作。當前環境,企業都認識到了數據的價值,所以不會輕易出售數據。企業更希望把數據收集起來,而不是開放出去。因此難以購買,只能合作。
合作分為兩類,一種是與傳統企業、產業的合作。此類合作相對謹慎,非公開,涉及到核心數據、核心算法時,還必須以合資公司的形式推動。
另一種合作模式則關系到一些新興數據。因為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崛起,消費者、企業的活動會留下越來越多的軌跡,對這些軌跡的收集、加工正在形成一個逐漸繁榮的產業鏈。
比如,一些新興企業正在通過建設Wi-Fi,來收集某個區域的人流數據,當人流數據匹配上時間、消費能力分析、經濟水平之后,可以給交通、商城、展覽、線下營銷等行業提供很大的支撐。此外,手環、行車記錄儀、空氣凈化器等智能設備的數據,也都可以為很多應用場景貢獻數據。
但需要指出的是來自不同行業的數據都帶有濃烈的行業屬性,相互之間的格式、接口規范都不統一。
所以,現在也需要一些像亞信這樣的第三方大數據公司,不以獲取數據為目的,但可以匯聚來自不同領域的數據,并翻譯成相同的語言,然后為不同需求者提供多元化數據源的采集、加工、模型算法等大數據解決方案。
大數據將打破閉環
《21世紀》:大數據生態確實是前瞻性布局,但感覺這并非你們獨有的商業模式,BAT也可以建設大數據生態,你們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張勇:這兩年涌現的大數據公司非常多,但大體分為三類。
BAT是一類,它們確實擁有大量的數據源,也可以匯集多個領域的數據。但是,BAT的模式都是閉環,他們的大數據生態也很難開放。比如,阿里現在的“從IT到DT”,也主要是服務于阿里電商,而且,阿里相對強勢,希望垂直整合、主導產業鏈。百度、騰訊對大數據的態度也是封閉。
大數據時代的BAT也會發展成閉環模式,他們的大數據生態并不等同于整個大數據產業的生態系統。
第二類則是一系列的行業垂直大數據公司,他們更多服務于自己所在的垂直行業,構成了大數據產業的“點”。
第三類是亞信這樣的第三方大數據公司,我們“連點成面”,推動生態系統的建設。事實上,像亞信一樣為多個行業提供大數據全系列產品,并且能夠匯集數據、推動數據交互的企業,少之又少。
《21世紀》:不過,亞信的主要客戶仍然是電信運營商,是否也可以把你們歸為第二類大數據公司?
張勇:確實,目前亞信的主要收入仍然來自電信行業,但這主要是因為亞信在電信市場的積累深厚,占比較高。現在,亞信的大數據產品已經覆蓋了數十個行業。未來2-3年,來自其他行業的收入占比能夠超過50%,而且保證盈利。
《21世紀》:除了為企業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你們還有哪些措施推動大數據生態的進展?
張勇:一個重要舉措是數據交易市場。今年4月,貴陽成立了國內首個大數據交易所,其中亞信占股21.5%,而且亞信是平臺承建方。除了貴陽之外,我們還在另外兩個省份建設了交易市場,其他部分城市的大數據交易市場也在籌建之中。
畢竟,數據需要通過流通實現價值。而流通的基礎則是市場規范、標準、定價基礎、交易機制,這些只能通過市場來推動。我們需要通過大數據交易市場吸引數據提供者,引進數據加工、處理等增值合作伙伴,同時吸引數據需求方,大家一起推動市場的良性發展。
發展成熟之后,這些數據交易平臺可以與當前的互聯網平臺類似,開放API,把大數據的相關能力都開放成統一的接口,企業、創業者需要的數據類型、數據分析結果,通過幾行代碼就可以直接獲取。
除了數據交易市場之外,亞信還參與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的大數據研究工作,比如國家行政學院的《大數據治國》報告,網信辦的大數據研討會,發改委的大數據實施綱要,以及很多大數據產業聯盟的標準、技術研究工作,希望可以推動大數據的標準、法律法規盡早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