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國人關注的機關事業單位漲工資終于有了明確說法,全國6月底前調整到位,人均增資300元左右。過去一說到公務員收入問題,輿論就會呈現兩極分化。許多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公務員這一群體,認為公務員都有灰色收入,因而就不該漲工資。公務員群體則少不了倒苦水、曬工資條。客觀上,公務員多年未漲薪是事實,老百姓其實并不反對為公務員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長機制。造成誤解和分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復雜的公務員計酬體系,另一方面是公務員績效與收入的關系不透明,老百姓難免要問:憑什么要漲?
公務員考核一直是個難題。與市場化運營的企業相比,政府公共服務不產生直接的市場效益。政府部門又不同于純粹的服務行業,事務和職種繁多,既有窗口服務部門,又有大量封閉性部門,外部打分也難以一概評價公務員工作。過去的年度考核,免不了就是到年底個人填寫績效考核表格,經過部門和單位的民主測評后,再給出若干等級的評價,有很大的隨意性和模糊性。為了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精準性,很多地方都在試行平時工作的可量化考核體系,應該說有了一定的經驗。不過,由于這些試點基本上還是放在系統內部,并沒有打破公務員績效考核的封閉性,所以在提升公眾對公務員工作的了解與評價方面,恐怕起不了太大作用。日前,微信圈里熱傳的一篇文章《大數據告訴你:哪些公務員最辛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文章撰寫者利用了兩個公開的數據源:上海市政府官方網站提供的各級各類城市公共部門信息以及基層一線的上海所有鎮人民政府;上海移動設備的大比例抽樣數據。通過比對移動設備在設定時間段內在以上部門所在位置的集聚狀況,作者繪制出了工作時間和下班時間,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工作狀態、通勤情況的可視化圖表,并最終勾勒出“加班指數最高的公共部門是城市規劃部門、人民政府和公安系統”,“加班指數排名最高的三個區分別為靜安、崇明和楊浦”,“不同級別政府部門公務員加班指數和通勤距離按照市區鎮逐級提高”。
該文使用數據的可靠性還未經檢驗,不過,文章處理數據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可視性,即使是普通讀者也能借助數據繪制的柱形圖,對公務員的加班情況一目了然,得出的結論和我們的一些印象是吻合的。數據也很好地描繪了上海公務員的工作強度:2萬個篩選出的指標(可以理解為公務員)中,有8000個在下班時間仍然在工作單位高頻出現;即使在加班指數最低的地區或部門,加班比例也超過了25%……
通過對這些數據的解讀,就能理解上海為什么要從市級機關抽調人員下沉到一線部門,不只是做實基層的需要,在工作量調劑上也符合組織管理的原則。作為普通公眾,對公務員工作實情可能多了點感性認識。加300元錢工資算不算多?人們形成共識或許也更容易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