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潔特別關注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金的情況,她在采訪中介紹,這三項社保基金有數千億的基金結余,并呼吁把三項保險金領取情況納入統計指標。以下是提案原文刊載。
經過近30年的努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社會優撫四項制度全面建立起來。其中,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日益擴大,參保群體和繳費人口不斷增加,基金收入、支出和累計結余規模增長較快,社會保障的統籌互濟功能不斷增強。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級社會保障部門在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待遇等方面出臺了很多創新舉措,包括提高統籌層次,調整養老金待遇,擴大覆蓋面,做小做實個人賬戶,簡稱為“提統”、“調待”、“擴面”、“做小做實”等。這些專門術語的通俗解讀就是通過提高制度的覆蓋面,擴大繳費群體規模,增大基金規模,提高基金的統籌互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最終實現社會保險安全網的功能。
與此同時,通過對多年制度運行分析后我們發現,從1994年—2013年近20年中,工傷保險金(津貼)領取人占參保人不足1%,失業保險金(津貼)領取人口占參保人口最高2002年為6%,多年來一致在1%的低水平上徘徊,生育保險金的領取人數占參保人數的比例自2006年有數據以來一直維持在1—3%之間。這表明在100個社會保險繳費人中,分別只有1—6個人領取到了工傷保險金、失業保險金或者生育保險金等社會保險津貼。這反映出社會保險的參保、繳費和受益情況存在較大的脫節現象,超出了大數法則所允許的范圍,領取津貼的受益群體遠比參保人口和繳費人口少很多,在社會保障覆蓋面、社會保險參保面不斷擴大的同時制度受益面沒有得到相應擴大。這一現象的存在,不僅意味著遠未實現社會保險制度應保盡保的目標,而且帶來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等現收現付制、無需基金積累的短期險種形成了巨額基金結余,并由此產生了盡快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擴大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基金保值增值等社會話題和強烈呼聲。截止2014年底,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基金滾存結余分別是1088.88億元、4342.12億元和578.63億元。問題是,巨額基金結余背后有多少參保人領取了包括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金和生育保險金等社會保險津貼,有多少人報銷了醫療費,農民工、流動就業人員的領取情況,性別、年齡、地區分布等領取人的結構和水平怎樣等這些情況目前沒有掌握,缺乏相關統計數據,也沒有納入有關職能部門的工作范圍。這些基金結余都分散、沉淀在地、市、縣級統籌區域的政府手里,基金監管的難度加大。
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的擴大不僅包含參保面擴大、參保人口和繳費人口的增加,更應包括受益面的擴大和領取津貼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們不僅要使沒有保障的人參加社會保障,更要使參加進來的人切實享受到制度的保障功能,這才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所在。
建議:
首先,在社會保障事業的相關統計和實際工作中,將社會保險、尤其是繳費型社會保險的津貼領取情況納入年鑒、統計報表和統計公報中,以及社會保障的各項實際工作中。這有利于利用大數據技術更好地提升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力爭實現每個人都能在風險發生時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險金受益辦法和擴大基金支出范圍辦法,適度放寬領取三項現收現付制保險金的領取條件,降低門檻,提高三項保險金的領取率和制度的受益面,有效發揮社會保險化解公民社會風險的功能。
第三,取消戶籍限制和城鄉身份限制。對于生育保險金的待遇計發和享受不應再受制于戶籍限制。
第四,重視和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精算。改革多年來三項社會保險繳費率一貫制,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依據工傷、失業和生育所帶來的收入損失風險的概率進行測算保險費的征繳和待遇計發,基金的收支應與人員的參保與受益在動態上應契合,并適時適度調整繳費率。
第五,定期公示各統籌地區社會保險基金的征收、發放和基金結余情況。社會保險基金畢竟是參保企業和個人繳費形成的基金,是民生資金,老百姓有權了解基金管理的具體情況。